江阴年味
江阴走油肉
编者按
年,连接着旧岁与新春,连接着游子与乡愁。新春将至,年味渐浓。那么,何谓年味?常言道: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年味,就是最熟悉的感觉,有着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2月9日起,“江阴发布”推出“江阴年味”系列专题,从记忆深处,找寻年味,拨动心弦。
今天是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日子,父母们早早就开始准备好丰盛的佳肴,等着女儿女婿回家。说到菜品,在江阴人的餐桌上,浓油赤酱的走油肉是常客,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下面一起跟着小编看看笔者眼中的这道菜。
我们江阴地处江尾海头,是自古商贾南来北往必经之地,文化底蕴特别丰富。有这么一种菜肴叫“走油肉”,顾名思义就是提炼走了油的肉,这是我们这里的一道传统美食,逢年过节必备、老少皆喜。
听老辈人讲,江阴“走油肉”的典故,跟清朝的一位江苏学政还扯上因缘呢。清康熙年间,巴蜀人简上到江阴上任,在学政衙署宴请江阴名流。由于活紧,厨师忙乱时,失手把一块猪肉掉进滚烫的油锅里,无奈之下干脆把它炸黄后,切成片加些酱油、黄酒等调料放在锅里烹煮。战战兢兢端上了桌,没想到客人们品尝后赞不绝口,简上问:这是做的什么肉?厨子只能一一道出原因。大家听后大笑起来,称这正是歪打正着成全了一道美味的菜肴,太好了!
记得那年除夕,父亲决定做一道“走油肉”,来满足我们的口欲。将一块带皮的五花肉洗净,入水煮到八分熟,随后放进热油锅里,瞬时油花四射,锅盖上简直是在放机关枪。炸到表面呈金黄色、起皱纹,取出慢慢冷却,切成条状肉皮朝下倒扣,加入调料在锅里继续烹饪至酥松为止。数小时后上桌,整个屋里早已飘满香气,肚子里油水耗尽的我两只眼睛放光,只看得到它那色泽红亮的样子,不自觉地咽了咽口水。随着父亲轻声“吃吧”,我的筷子已经插到肉碗里了,舌头上都是油、满口鲜香,我很怀疑,这道佳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
我问父亲为什么选材同样是五花肉,做出来的风味与红烧肉完全不一样?父亲回答:江阴的走油肉,选材必须要新鲜,用肥瘦相间的猪肉,一定要带皮。每道工艺火候和时间要拿准了,方块肉在水中煮到筷子能扎进去即可。油炸时,火要大、油温要高,过程不能太嫩、又不能太老,金黄色即可捞出。当然调料用我们江阴本地产的最佳,如华士酱油和老黄酒。由于肉中脂肪已经排出很多,看上去肥肥的,但吃到嘴里酥而不腻,似有入口即化的感觉,对老年人和小孩都适宜。
随着时代的变迁,江阴很多旧时的习俗和风味都在慢慢地消失。可是这道传承百年的“走油肉”,一直没有失去它的光环,仍旧让人们念念不忘,家庭春节宴请时少不了它。如今更是从寻常百姓家,走入高档酒店宴席。它是江阴人民的乡音、乡知和乡愁,更是深刻的心灵寄托!
作者简介:
潘明山,笔名:暨阳人家,江苏省江阴市澄江街道人,企业普通职工。
今天你家的餐桌上有走油肉这道菜吗?赶紧留言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