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象征,太极拳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力,也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2020年12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宣布《太极拳》成功申遗!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太极拳联合国申遗宣传片
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世代传承,习练者遍布全国各地,并在海外有着广泛传播和传承。太极拳对于习练者的性别、年龄、体质、职业、民族没有限制,通过习练太极拳,人们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学拳明理”,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丰富着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其松柔圆活与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尊师重道、学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满等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涵养着人们平和、包容、友善的心性。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推动人与人和谐共处、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太极拳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6次申请12年等待,中国一直在为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而努力。
2006年5月,太极拳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河南省焦作市正式启动太极拳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作,并与中国的其他项目共计35项,一同报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不过由于中国申报项目相对较多,且太极拳相关的材料准备并非十分充足,因此首次申遗之路只能以失败告终。
2009年,太极拳第二次申遗,并一路过关斩将将相关资料报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但就在距离申遗成功只剩一步之遥的地方,太极拳再次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擦肩而过。
彼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限制申报数目,当年只准报两项。中国最后确定申报了京剧和中医针灸,太极拳被搁置。而这一错过,便是漫长的11年。
2017年,有外媒报道,其他国家存在“抢报”太极拳申遗的可能,这一度使得不少人开始担心,中国的太极拳能否顺利申遗成功。
庆幸这些忧虑都在此刻得到了化解。历经十余年,太极拳终于申遗成功!至此中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申遗益处
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太极拳文化资源,形成合力,推动这一民族珍贵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能为太极拳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契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对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利用上的双赢。
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有形载体,太极文化的最高理念可概括为:同处一体、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合作共赢。这也可以作为我国和平崛起对外政策的最佳阐释,是对“中国威胁论”有力的回应和驳斥。
弘扬太极拳有助于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国内同类申遗项目相比,太极拳更注重养生,并且中外合作交流更加广泛、深入。
江阴太极拳风生水起
据了解,2017年,我市成功创建为江苏省“太极健身特色之乡”,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太极拳运动中来,以拳会友,以拳养生。江阴太极拳运动发展风生水起,江阴太极拳协会运作良好向荣。
2008年8月8日江阴市太极拳协会成立,十多年来时光飞转、星转月移,太极人不忘初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20年新建基层分会 4 个,截至目前共有分会28个。江阴太极拳协会于今年8月成立了功能性党支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江阴、江苏乃至全国造成了一定的声势,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太极拳已成为江阴人健身强体的首选项目,协会以起步阶段城区公园为立足点,通过组织各类行之有效的培训学习、现场教学、交流比赛、演示庆典等宣传推广太极拳。目前已达到城市乡镇全覆盖,全市各镇街道建有太极拳分会;学会、俱乐部、会馆各具特色、融合发展。经过多年努力,协会实现了“群众有组织、技术有指导、活动有内容、锻炼有场地、宣传有阵地、考核有指标、习拳有成效、社会有影响”的目标,并不断深入机关、事业、企业、街道、社区、学校、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