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高质量发展主战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局。令人振奋的是,无锡12个镇上榜“经济发达镇”(含培育镇),不仅为各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折射出地区蓬勃的发展活力与竞争力。
无锡博报推出《干字当头“镇”当时》特别报道,通过记者的深入探访与生动记录,全方位展示无锡各强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培育经济动能、引领科技创新、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的鲜活实践与显著成效,激发“镇”能量,彰显“镇”担当,共同奏响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的最强音。
无锡,享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美誉,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大商巨贾曾沿运河南下,形成了“千年古运河,百年工商城”的繁华胜景。而作为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一颗“运河明珠”,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惠山区洛社镇,也因水而生、依水而兴、傍水而美。
水脉、商脉、文脉在此交融,形成了运河特色鲜明、工商基因浓厚的“文化印记”。生长在水边的人们,总是更善于抓住机遇、勇立潮头。
改革开放以来,洛社成为苏南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一大批乡镇企业从这里崛起,“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成为地方标签,诞生了多个“中国驰名商标”,被誉为“华夏第一县”的“效益第一镇”。
2023年度,惠山区洛社镇地区生产总值23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6万元,跻身“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镇”第34位。
产业攀“高”向“新”
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今年9月11日12时,由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蓝箭航天液氧甲烷火箭发射工位,圆满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这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可复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随着蓝箭航天在惠山区洛社镇的总装厂房明年5月竣工投用,朱雀三号可复用液氧甲烷火箭计划明年出厂。蓝箭航天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张昌武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接下来,基于“天鹊”发动机构建的朱雀火箭将承担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的重任,到2026年,还将承担国家空间站商业上行运货系统的飞船发射任务。
11月11日12时03分,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搭载的1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其中云遥一号31星-36星6颗卫星来自气象卫星链主企业云遥宇航。自云遥宇航落地以来,三个月内发射卫星数量已达到11颗。
同日,匈牙利飞机制造商玛格努斯的亚太区总部在惠山区洛社镇启用,当天玛格努斯Fusion 212机型首次亮相,未来用于空中体验、应急救援、飞行培训等领域的一架架轻型飞机将在此蓄势起飞。
将目光投向苍穹之上,洛社早已落下先手棋。2021年就提前谋划布局空天产业新赛道,挂牌成立无锡市航空航天产业园,这也是无锡市航空航天产业规划建设的首个专业园区,预计明年竣工投用,但成效已然显著:碳基复合材料等9个空天产业项目相继落户,云遥宇航、钧天航宇、蓝箭鸿擎三颗卫星,以及玛格努斯飞机总装项目将于明年上半年入园装修。
依托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这一载体,北航蓝天科创中心、南航无锡研究院、无锡航空发动机基础部件产业创新研究院、先进涡轮动力技术与装备研究所等六大创新创业平台入驻……
三载光阴,洛社镇在航空航天产业领域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蝶变: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在招商方面率先完成“一箭三星”商业航天项目图谱绘制,在航空航天产业领域共计招引项目20余个,总投资额达260亿元。
“到2025年集聚航空航天企业50家,建成长三角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打造全国航空航天产业新高地。”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负责人表示。
逐梦空天,乘风而起,这正是惠山区洛社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生动缩影。洛社拥有市场主体15000余家,其中工业企业4000余家,去年规上工业产值近500亿元。凭借产业门类齐全、制造配套优势,惠山区洛社镇将航空航天、未来汽车、智慧物流作为布局“3+N”现代产业集群三大主导产业。持续推进科创载体建设,今年开工产业园区5个,在建体量100万㎡,为产业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为恒智能、腾讯云、西北工业大学碳基复合材料院士项目、易咖智车智能座舱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长春光机所高性能光芯片院士项目、惠山半导体核心装备项目、百望云总部项目、阿童木机器人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航发燃机南方基地项目、小型燃气轮机规模化生产项目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链主”“龙头”纷至沓来、落地开花,为推动惠山区洛社镇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撑起了“跳杆”,注入了“活水”。
通江达海 拥抱世界
做大做强生产服务型
国家物流枢纽
2023年7月,无锡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委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无锡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西站物流园为核心载体,联动石塘湾铁水联运物流园,正加快建设步伐,打造五大功能区:枢纽经济区、城市配送功能区、内贸(钢铁供应链)功能区、公铁水多式联运功能区、外贸(保税)功能区,以“枢纽+”为核心,以枢纽优产业、以产业强枢纽,探索新发展格局下枢纽经济发展的“无锡路径”。
乘风前行,加速奔跑。无锡西站物流园区将“陆丝”与“海丝”无缝对接,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践行者,助力无锡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锡货锡运”,“钢铁驼队”驰骋不息,从这里开出的中欧接续班列、海铁联运班列、广州国际港班列、笼车国际联运班列实现“四箭齐发”,无锡枢纽年货物运输量可达1200万吨。
同时,这里建成了省内首个集装箱、散货内外贸一体化系统管理的铁路作业场所——无锡西站物流园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帮助无锡地区铁路出口货物在“家门口”一站完成提前申报、本地查验等手续,真正实现“锡货锡运”,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成功获批长三角区域内首个铁路场站的“海运出口集装箱新能源商品车监装点”,依托海事监装点前置到无锡西站,创新了新能源汽车“一箱制”联运模式,新能源汽车在园区装箱完毕后,通过审批即可在上海港装船,打造新能源汽车“全程不开箱”装运流程,可为企业降低超15%的物流运输成本,减少约3天运输时间。
一系列金名片,多个“全省首创”“全市率先”,一条条“丝路”从这里跨越山海,拥抱世界,带来了发展的澎湃动能,孕育着无限的黄金机遇。
向存量要空间
城乡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利用、更高质量的发展?近年来,惠山区洛社镇持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初冬时节的洛社镇万马村,稻田间散发着秸秆的淡淡香气。经过三年的建设,今年7月23日,惠山区洛社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通过验收,成为全省20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中首个通过验收的项目。
项目试点区域位于惠山区西部,京杭大运河和261省道交叉处南北两片,总面积约795公顷,涵盖万马村、花苑村全域,实施项目包括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公共空间治理和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从耕地提质、生态修复、风貌提升、产业升级等多维度助推乡村振兴。
“有了科学的规划和充足的发展空间,作为试点核心区域的万马村驶上强村富民的‘快车道’。”村党总支书记赵志诚说。万马村已成为无锡远近闻名的“后花园村”,每年吸引约50万名游客来沉浸式感受良田美景。村集体收入由原先一年300多万元提高至去年的超千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去年也翻了一番。
高质量发展依托高水平的土地资源利用。三年来,惠山区洛社镇共整理出连片城市建设和产业用地2000多亩,为“筑巢引凤”打下坚实基础。
大运河赋能产业焕新。
人水和谐,共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新篇。依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长14.9公里的大运河惠山段绝大多数流经洛社镇。2021年,大运河整治提升工程被列为无锡市美丽河湖“一号工程”,洛社镇运河沿线170多家企业需集中腾退,“刮骨疗毒”势在必行,企业转型、产业向“新”乘势而上。
谋定而动,动则有成。近三年来,惠山区洛社镇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等工作,千年古运河华丽蝶变,水更清、景更美。
无锡洗砚湖生态科技城启动区——大运河绿色低碳科创产业园去年进入全面开发阶段,将打造成为“三生”融合生态科技新城。大运河洛社段北岸百里水墨滨河岸线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南岸腾讯云(无锡)数字经济产业基地、江南运河文化公园等展现真容。正在建设中的江南运河文化公园,拥有1.5公里的滨水岸线,具有典型的工业遗存历史印记,目前正在全力打造成一处集产业提升、文化展示、休闲文旅、生态修复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该项目已被列为全省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创新案例,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十四五”时期的重点项目。
写好“水文章”,答好“生态卷”,运河风貌与智造活力在此融洽共生,大运河畔崛起产业新势力,新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将在运河边逐步形成。
“寸土”生“寸金”,“试点”变“示范”。
大运河畔,一个涌动澎湃活力的科创新城在崛起。惠山区洛社镇正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干劲,通过改革发展的一系列举措,为实现“脱胎换骨”目标集聚强劲动能。
在洛社,一座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并进的科技新城拔地而起,一颗传统、现代、未来交相辉映的“运河明珠”正在焕发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