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无锡企业上市跑出了“加速度”:累计新增上市公司5家,其中新增A股上市公司2家、境外上市公司3家。
市委金融办人士表示,从新增上市数来看,无锡居全省第一。企业上市的稳健节奏,托举出一个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的“无锡板块”。
上市公司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观察区域结构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窗口。
今年1月,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盛景微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为起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萝贝智能,省高新技术企业无锡鼎邦、铭腾国际、云工场等快马跟进,呈现出鲜明的科技属性。
资本加速汇聚,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聚能。
6月中旬在港交所挂牌的云工场,是开发跨区域边缘计算网络的活跃贡献者之一。此次云工场募投资金主要用于改进公司服务质量、提升边缘计算基础设施及开发边缘计算技术,预计未来三年形成40亿元的产值规模,加快形成数字产业发展高地。
融入百年工商城市底蕴,无锡产业的能级提升、创新智造在资本市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截至6月底,无锡全市累计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已达207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124家、数量全国第八,总市值约9000亿元。2021年至今,累计增加的45家上市公司中,民营、科技型企业占比都超过了90%,集中在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无锡优势主导产业;而以124家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可以看出,93家为高新技术企业,80家为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国家级“小巨人”达30家,108家分布在“465”重点产业集群中。
市委金融办人士分析表示,上市公司科创示范引领和经济“压舱石”作用在持续发挥。
▪去年,A股无锡板块主要业绩指标稳中向好,实现营收同比增长5.1%;
▪利润总额超10亿元的企业数量较上年度增加了1家;
▪研发费用、分红金额同比分别增长了11.45%、20.45%。
今年上半年,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首发和再融资等方式,无锡资本市场股权融资50.25亿元,募资额全省最高。
向资本市场输送高质量的企业资源,也为区域发展新动能引来更多资本“浇灌”。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一盘棋”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江阴、宜兴等分别出招,发布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完善上市奖励政策、打造服务体系等。
其中,充分发挥基金赋能作用培育上市“种子选手”这一“无锡打法”越来越成熟。梁溪区以“空九条”为抓手,锚定产业生态圈细化赛道和关键环节导入未来产业优质企业,“梁溪民生空天产业基金”正式签约,成功引进了星移互联、国星宇航等。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累计新增中基协备案基金204.9亿元,规模全省第二;公开披露的股权投资案例81起,涉及投资金额65.36亿元,均居全省第三位,保持了较高的股权投资活跃度。
企业观察 盛景微 为民爆产业打造“中国芯”
前不久,京港澳高速湖北北段成功上演了“五桥同爆”拆除的壮观景象,无锡盛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电子雷管电子控制模块在此次拆除爆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深耕行业细分领域,在民爆电子控制模块相关产品进口替代方面实现了突破,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于今年1月登陆A股主板,成为2024年无锡第一股。
仅用7年时间,盛景微就实现了从创立到上市的“蝶变”,凭借的正是硬核实力。
董事长张永刚介绍,以前工业电子雷管核心控制组件的芯片要从国外进口,价格高达几十美元,公司经过技术攻关生产出的国产芯片价格大幅下降至人民币10元以下,性能和质量得到市场用户的广泛认可。
张永刚是一名“70后”,本硕均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2006年,他在电视直播中看到了三峡围堰大坝成功爆破拆除的画面,十分震撼。事后他了解到,这次爆破所采用的电子雷管几乎都是从国外进口,便敏锐地察觉到:国内电子雷管控制模块市场将是一片新蓝海。创立公司、为民爆产业打造“中国芯”的想法就此萌生。
注重以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是科创企业的必备“素养”。
在盛景微,建有江苏省高性能数码电子雷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公司拥有各类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100余件,并开发了电子雷管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系统和民爆云服务平台。
公司员工中50%左右为设计人员,为支持创新,公司还设置了专项奖金,对技术创新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一个小细节可以充分证明盛景微的研发成果:产品起爆延时精度从原来的数十毫秒提升到现在的零点几毫秒。
“上市代表着盛景微的发展正式迈上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张永刚表示,以上市为契机,企业将在通讯控制模块及相关控制网络系统领域做精做深,不断突破自我、增强核心竞争力,用盛景微的“芯”技术为更多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公司基于核心技术的共通性,积极探索并布局应急管理与处置、石油开采、新能源汽车等应用领域,为未来发展积蓄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