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大模型DeepSeek在政务服务场景中全面落地,从公文生成到民生诉求处理,从招商引资到城市治理,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政务服务场景。禧宝获悉,“数智员”等创新应用正在无锡政务服务领域相继涌现,推动政策咨询、项目审批等流程向智能化转型。
同时,因为变革带来了效率的跃升,也伴随着技术适配性、服务稳定性等问题,如何在服务的标准化与温度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无锡探索“AI+政务”模式的新命题。
DeepSeek接入政务服务后,可在哪些服务场景落地使用?
无锡经开区“亲清在线”平台接入AI后不仅能深度剖析政策文件,还能根据企业的行业、地域和规模等特点,精准推送适用政策。在滨湖区一社区,社区网格员手持终端“格智AI助手”,通过查询知识库,现场回答居民关于老旧房屋装修补贴的问题。
在梁溪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平台,当项目申报人员提交材料后,平台会先将材料上传给智能体进行审核,智能体针对文档完整性、信息合规性及内容一致性等进行检查,并快速反馈检查结果。有尝试这项服务的企业测算过,修改意见在材料上传后的几分钟后就会返回,同时,系统有智能问答功能,包括申报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修改等问题,等于一个24小时在线的客服。通过AI生成项目申报材料,效率能提升60%以上。
了解下来,大幅缩短流程时间、释放更多人力资源,让AI技术在政策问询、涉企服务、政务审批初审领域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部分企业、市民反馈的体验感反映出,高频事项办理效率显著提升的同时也有待优化,涉及个性化需求如特殊政策适用性咨询,AI回复过于模板化,仍需转接人工处理;在涉及多主体利益协调或法律模糊地带判断时,AI复杂场景处理能力局限,此外,老年群体对智能终端操作存在适应性障碍。
“这说明政务AI不是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治理模式的重构。”在梁溪区数据局规划协调科王亚萍看来,目前AI虽然能够处理大量政务数据和信息,实际上主要用于处理重复性、规则性强的任务,对于一些具体需要思考的工作还不能胜任,比如工程项目资金的具体测算等。需要判断力和决策力的工作还是需要人工完成,两者是相辅相成、人机协同的关系,数据才会更加贯通。
要达到更加精准、更有人情味的辅助政务服务效果,“AI数智员”们还需要提供更多的“养料”,来加快高质量数据流通。围绕DeepSeek智能对话、文本生成等能力,滨湖区城运中心正将其应用于“一企一档”系统等实际开发中,配合实时反馈机制,能显著提升编码效率与准确性,代码开发效率平均可提升50%,同时也对数据的规模和规范提出更高要求。
“较理想的状态是,企业来办理审批类业务,申报者在与AI互动问答的同时,后台已经通过申报者的表述内容结合滨湖区‘经济云’大脑底库信息,即时生成申报表单。”滨湖区数据局数字政府科翁志伟介绍,目前正探索打造AI助手的数据扩容和训练空间,促进跨领域、跨行业数据融合,就像前往目的地的旅途中,传统的智能搜索服务是路牌指引,需要用户自己选择;而AI助手则更类似语音导航,一键直达,带来更酣畅淋漓的畅快感。
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去年长达一年的持续调优模型参数、标注训练政务数据等,在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后,无锡能快速上线多个政务应用场景。接下来,更多政务服务应用的重点将放在丰富完善符合本地政务特色的知识库,挖掘更多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