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选择与我们深度合作,清华看中的是这里齐全的产业门类,而我们看中的是清华的高端技术人才。”最近,江阴高新区企业无锡紫清高速机械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达成深度合作,建立“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究生社会实践紫清基地”,从企业负责人陈协口中了解到,其实,双方从2018年就正式开启产业化合作,校地协同创新已走过七个年头,研发成果磁悬浮压缩机更是在下游得到广泛认可,“后续将聚焦磁轴承技术等前沿领域,共同推动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

这场聚焦磁轴承技术前沿的合作,正是江阴与清华校地协同、双向赋能的生动缩影。自2021年江阴清华创新引领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江阴充分发挥江阴(北京)创新中心专业化平台优势,积极链接清华大学技术资源,推动江阴企业与清华大学达成合作80余项,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亿元,26个清华重大科学装置和硬科技创业项目在江阴落地。近日,新一批江阴—清华创新引领行动计划拟立项项目公示,22位清华老师与江阴企业联合申报的16个硬核项目获评立项,总金额创下新高。
江阴-清华正全力构筑“0-1”原始创新、“1-10”预孵化、“10-1000”产业落地的完整创新生态。低空飞行器安全装备、氢泄漏传感器……一批项目加速从实验室里的“奇思妙想”到产业界的“拳头产品”。随着低空飞行商业化加速,专用安全装备缺失成为行业发展瓶颈。清华汽研院智能飞行汽车研究所所长张新钰带领团队用相关技术积累和“清华猛狮”四代飞行汽车成果,研发出整机降落伞与安全气囊系统,为低空飞行器构建故障情况下的“最后防线”,“团队技术转化实体公司航安装备将在江阴注册落地,并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助力江阴打造低空经济安全装备产业集群。

“合作让我们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泉能环境副总经理王拥峰深有感触。依托清华大学能动系吴玉新教授团队在污染物控制领域的技术优势,双方针对复杂来源垃圾焚烧的污染物控制核心难点,开展焚烧工况优化、多污染物协同脱除等技术攻关,最终形成一套超低排放关键技术体系。“在降低泉能排放的同时,减少氨水耗量超过20%,锅炉运行率和蒸汽供应大幅提升。”王拥峰说,有了清华团队的研发助力,企业更有底气为长三角地区提供可推广的标准化技术方案。
产业需要什么,就携手攻关什么。校地合作始终聚焦产业界真需求,瞄准行业痛点难点精准发力。天功精密与清华大学装备国重田煜教授团队的合作同样成果可期。高速精密轴承广泛应用于驱动电机、工业母机、半导体装备等关键领域。当前,P2级及以上高速精密轴承受国外出口限制。“打破垄断,必须靠自主创新!”天功精密总经理吴金宝介绍,双方聚焦极端工况下高速角接触球轴承异响这一世界级难题,形成适配江阴地区制造条件的轴承仿真预测与试验验证平台,把高精密轴承技术水平推向世界先进水平。

顶尖科学家赋能让“清澄”合作的“含金量”再攀新高,更吸引了江阴企业组团“上清华”。最近,江苏远卓、泉能环境、赛英电子、天功精密、海江高分子等近30家江阴企业组团走进清华大学,与机械系、能动系、电机系等十余位专家教授面对面交流。“合作模式已从单一的技术对接向‘技术攻关、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全链条延伸。”清华大学科研院全国重点实验室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春梅透露,校企联合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