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潮涌,奔腾不息!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的立市之基在产业、强市之要在产业。“十四五”收官在即,翻开这座城市的“五年答卷”,在“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总战略的引领下,一幅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奋进长卷正徐徐展开。这画卷的底色,正是江阴与生俱来的奋斗基因。
凭借这份刻入骨髓的拼搏精神,江阴在五年征程中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去年GDP历史性迈上5000亿新台阶,规上工业产值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实现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二十三连冠”……产业更高端、创新更澎湃、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的美好蓝图不断照进现实。
在回望中坚定信心,在展望中走向未来。亮眼的成绩为江阴注入了更足底气,也凝聚起当好县域发展示范的精气神。江阴将锚定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依托长江经济带、面向太湖科创湾、深度融入长三角、聚焦奋进现代化,以实干担当全力打造无锡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一翼。
能级跃升
产业转型加速跑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挑起大梁、未来产业星火燎原……江阴“十四五”期间的产业答卷,生动诠释了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蝶变密码。“十四五”以来,江阴聚力打造“345”现代产业集群,积极引导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加快智改数转,推动高端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能源、人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空天技术五个未来产业加速布局。
精心培育之下,江阴产业梯队已然长成“森林”。“十四五”以来,江阴深化“十百千万”协作配套活动,为企业拓展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搭建平台,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格局。截至目前,江阴规上工业企业达2779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4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标杆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显著增长,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66家、总数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海澜集团布匹AI视觉检测系统把瑕疵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9%;兴澄特钢的高炉“黑箱透明化”项目通过AI算法优化炼钢工艺……人工智能技术正赋能“江阴制造”脱胎换骨,为江阴建设长三角具有特色、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提供最强助力。“十四五”以来,江阴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完成数字化诊断,兴澄特钢成为全球特钢行业首个“灯塔工厂”,海澜之家等2家企业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新增省级以上智能标杆910家。
工改攻坚
空间焕新筑高地
当“解决土地资源紧约束”成为先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命题,矢志当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江阴,坚定落下“工改”这个关键一子,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园区集聚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自2021年5月吹响工改大会战的集结号以来,江阴4万余亩土地焕发新生,其中近1.7万亩产业用地梯队布局,5个超千亩连片地块惊艳亮相,工改工作于2024年获评江苏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江阴以一场刀刃向内的“空间革命”,走出了一条以存量换新量、扩增量、提质量的突围之路。
腾挪出的发展空间,成为新兴产业的“成长沃土”。魔方卫星、京济通信等未来产业项目接连落地,远景智能电池二期项目、利电五期项目等百亿级重大项目相继扎根。“十四五”以来,江阴累计招引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17个,累计资金2655.3亿元,高端装备产业更跻身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列,产业发展处处皆是“新”风景。江阴还针对年产值有望突破10亿、50亿、100亿元的重点企业,针对性提供挖掘储备、梯度培育、精准服务全链条支持,助力企业在澄深耕、蓄能蝶变。
产业升级与科创赋能同频共振。在“科创江阴”建设的引领下,“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格局全面拉开,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江南大学江阴校区相继投用,清华大学精密光电研发中心、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平台以及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10个“科创飞地”陆续建成,截至目前,累计建成投用载体、入库科技型企业、有效高企,分别是“十三五”末的6.5倍、2.7倍、1.8倍。
文脉铸魂
城美人和向未来
江阴,这座被誉为“民乐之乡”的城市,拥有深厚的民乐文化底蕴。自江阴音乐厅正式启幕以来,它便成了民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累计呈现23场民乐精品演出与7场公益艺术活动,吸引了超10万观众关注。2025年新春,江阴音乐厅前举行的千人二胡齐奏荣登总台春晚。那一刻,江阴的民乐之声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江阴民乐走向全国的标志性文化事件。2025年初,刘天华民族乐团正式成立,这是江阴民乐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江阴用行动绘就出“更美好”的城市图景。“十四五”期间,江阴高铁站正式启用,沪宁沿江高铁、锡澄S1线开通运营,盐泰锡常宜铁路江阴段开工建设,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双线贯通,去年,无锡(江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3.99亿吨、稳居全国内河港口前三。45个、30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完成改造,8公里沿江、10公里运河“一江一河”城市T台全面贯通,南门忠义街、北门国乐岛等文化新地标全新亮相,科技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公共场馆建成投用。
江阴更以民生事业发展回应人民“更幸福”的期盼。“十四五”期间,全市共有40所学校完成新建、改扩建,江阴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均蝉联全国A等级,中医院创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江阴市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9条主要通江河道水质首次全部达Ⅱ类,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万元、位列全省同类城市第一,其中城镇居民收入8.9万、农村居民收入突破5万,连续25年稳居全省榜首。江阴始终把民生福祉放在首位,以民生建设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写出一份份温暖人心的幸福答卷。(唐芸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