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香港新界大埔屋邨宏福苑多栋住宅楼发生火灾。

近年来,高层建筑火灾时有发生
为何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
往往“杀伤力”极大?
一起来了解下
👇👇👇
1. “立体通道”增加火灾风险隐患
施工现场的脚手架和安全网体量巨大,结构复杂,形成一个从底到顶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维护体系,一旦起火,火焰和高温烟气,会沿着这个“立体通道”急速地向上蔓延。

2. 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施工作业人员进行电焊、切割等动火作业时,一个飞溅的火花,一个未熄灭的烟头,都极可能引燃防护网等可燃物。

3. 阻碍人员逃生
布满脚手架的立面会严重阻碍楼内人员从窗口避难,同时也给消防救援人员从外部架设云梯、举高喷射车造成了救援困难。

4. 易燃可燃外保温材料
外墙保温材料如有聚苯乙烯泡沫板或聚氨酯硬质泡沫等易燃、可燃材料,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速,且燃烧后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严重影响人员疏散逃生,火灾危险性很大。若发现外墙保温层有破损,请务必及时修补,杜绝隐患!
▲ CCTV-13《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11月9日是全国消防日·查找身边的火患 消防试验:用建筑保温材料燃烧后的危害》。

▲ 聚氨酯泡沫板起火后,温度在几十秒内就突破了800℃。

▲ 聚氨酯泡沫板燃烧后产生有毒烟气,被困人员一旦吸入,就会导致失去行为能力,甚至威胁生命。
5. “风助火势”造成高层建筑火灾难以控制
据测定,在建筑物10m高处风速5m/s;30m高处风速8.7m/s;60m高处风速12.3m/s;90m高处风速15m/s,由于越向上风速越快,火灾发生后往往会出现风助火势、火借风威,越烧越旺的态势。

6. 形成“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是指户内空气沿着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或下降,造成空气加强对流的现象。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烟气通过楼梯间、管道井、玻璃幕墙缝隙等部位以3-4m/s的速度竖向蔓延,可以将整个建筑物迅速引燃。

我们做了一组实验
模拟烟气在室内的蔓延过程
直观地展示
“烟囱效应”是如何形成的
因此,在高层施工现场,请施工作业人员务必严格遵守规定,做到以下几点:
■ 搭设脚手架、设置防护网,应尽量选择不燃或难燃材料。
■ 选用外墙保温材料时,避免使用易燃、可燃材料,一旦发现外墙保温层有破损,需及时修补。
■ 落实施工现场动火审批和专人监护。
■ 清空周围非必要的可燃物质,增加消防设施和临时消防给水。
■ 加强对施工人员及附近群众的消防宣传教育,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
情急之下一些贸然自救的行为
不仅不能安全逃生
反而会危及自身性命
那么,我们该如何逃生?
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情况一:家中发生火灾
若着火点处于逃生必经之路上,或家中浓烟密布无法撤离时,应坚持“躲火避烟”的原则,固守待援。切记不要贸然开门往外跑,可逃至不受有毒烟气侵袭的房间并关门,立即打开窗户通风换气。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缝,同时报警求助。

若着火点不处于逃生必经之路上,应尽可能迅速向室外撤离,并顺手关上自家房门,用力敲打邻居家的房门,提醒大家及时疏散或做好防护。

情况二:楼上发生火灾
遇到这种情况可直接通过疏散楼梯向下逃生,下楼时不要乘坐电梯;如楼梯内有烟,可通过连廊转移到相邻单元的安全区域。

情况三:楼下发生火灾
遇到这种情况可通过连廊、楼顶转移到相邻单元的安全区域。

情况四:同楼层发生火灾
如何决定逃还是不逃,主要看烟雾情况。我们可开一条门缝,如果门外没有浓烟,就赶紧下楼;如果有烟就回到室内把入户门关好,堵住门缝防烟,固守待援。

消防安全需从日常点滴做起
请大家在平时生活中
多熟悉周围的疏散路线
或是花一点时间
画一张家庭逃生路线图
关键时刻
多一份准备,多十分安全

火场情况复杂且瞬息万变
一切要视火灾的情形而定
没有一成不变的逃生法则
需要大家灵活应对
视情况选择开门逃生
或是固守待援
同时,还需注意
以下几点火场逃生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