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城市的记忆。江阴地名源远流长,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江阴地名故事》此前推出的镇街篇广受好评。
岁月流淌,时光悠扬。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江阴的老街古巷,和大家一起走街串巷,重温江阴人的独家记忆!
祝塘老街

祝塘老街,记录着无数往来的足迹,承载了最厚重的记忆。风过处,仿佛能听见岁月缓慢流淌发出的微响。

祝塘老街位于祝塘镇区,始建于1918年。祝塘老街有四个巷门,东街巷门叫兴隆门,南街巷门叫积庆门,西街巷门叫文昌门,北街巷门叫积善门。“户藏烟浦,家具画船”,这是过去祝塘风貌的体现。

祝塘老街以大宅浜河西侧沿河作为南北老街街市,向南跨直塘河有座筑塘桥,东西老街街市则有跨大宅河浜的中桥。其中,筑塘桥对祝塘老街影响最大。筑塘桥始建于明代天顺二年(1458年),后改称为“积庆桥”,并修缮多次。为适应水陆交通的要求,1976年改建成钢骨水泥拱桥,2010年仿古拱桥改建成只可以步行的南石桥。

1920年,在北街富绅沈晋槐的主持努力下,祝塘东南西北中五条主要街道中间铺设金山石条,石条两侧用小青砖竖着铺成的“人字形”,每隔20步有排水沟和窨井。祝塘老街里的老东街还保留着原先的风貌,全长200米、宽3米的它,是文化的见证,也是历史的见证。

到新中国成立时,祝塘商铺主要集中在北街、西街、中街三条街交会的“三角街”那一段。仅仅因为人口的增加,热闹的中街显得实在太拥挤,就把临街的门面房,两边各拆去一间,拓宽了街道。改革开放以后,结合镇区的建设规划,祝塘镇开始对老镇区的中街、北街、南街等几条街道进行改造拓宽。改造后的街道融合着烟火气,恢复了往日的喧嚣,在人来人往中续写着时光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