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高精密多层电路板的电镀环节,曾需近10名员工接力完成。如今,在瀚宇博德科技(江阴)有限公司的高精密HDI板智能制造车间,一条条全新的填孔电镀自动化生产线终结了这种繁杂。一到两名员工就能负责管理一条生产线,产品的生产效率提升了50%。“不仅是效率提升,产品品质提升了25%,车间产能也得到充分释放,使优质订单纷至沓来。”该企业智慧制造中心处长邱文宇介绍。

瀚宇博德的生产模式革新,并非个例,而是江阴以数字化转型撬动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这样的变革早已融入江阴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早在2020年底,江阴市委、市政府就精准瞄准人工智能这一产业风口,将其列为五大未来产业之一重点培育。当前,江阴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完成“智改数转”诊断,每年实施重点技改项目不少于100个、投资不少于100亿元,已累计培育省级以上智能标杆企业1130个。
从龙头标杆到中小企业,江阴数字化转型浪潮持续涌动。深绿新能源80%设备实现云端互联,设备与工时利用率分别提升15%、20%;天澄机械斥资1.5亿元购置顶尖设备,借由设备联网让设备利用率飙升30%;华兰股份搭建起5G+工业互联网融合网络实时采集分析数据,关键设备的数控化率和联网率达到100%,单位生产值能耗降低了33%,人均产出提高120%,订单交付周期从10天压缩到了3天。

如今,瀚宇博德的数字化转型已从单点突破走向全域覆盖。从2022年起,瀚宇博德年均投入1亿多元,从智能化改造向数字化转型迈进。邱文宇全程参与了此过程,开发出企业自有的智慧制造系统,把智能排产、生产调度、在线质量控制、物料规划与控制、生产过程追溯等功能集于一身,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营管理成本,“目前企业在江阴的8个工厂都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并实现AI赋能。”
风口之下,江阴还抢抓机遇出台《江阴市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力争到2027年集聚人工智能制造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超50家,其中核心产业规上企业超20家;全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其中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0亿元。科创载体空间广阔、高校院所持续赋能、各类基金精准投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正为江阴人工智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开启新未来提供更加强劲的支撑。

政策护航之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被充分激活。在江阴润源机械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内,数据屏幕上显示生产数据实时跳动,采购计划由算法精准生成。“企业精加工、热处理及后道处理均完成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改造。”企业综合管理部主任黄炳良介绍,智能化生产体系让订单周期大幅压缩,生产效率提升了20%—30%,“计划未来引进一批专业人才,运用AI、大数据技术建立自有数据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