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阴市徐霞客镇花山菲油果采摘园里,一种形似迷你牛油果,混合了芒果、香蕉、菠萝等复合香味的水果——菲油果再度迎来收获季。这个源自新西兰的水果经采摘园负责人刘生及其团队8年反复试验,终于在江南土地上实现标准化种植。其所在的峭花家庭农场,也成为国内首个成功改良并量产菲油果的企业。目前,采摘园内60多亩菲油果林已形成规模,其中50亩已进入稳定产果期。

农场成立之初,以种植蓝莓为主。一位常年在新西兰工作的江阴乡贤常来采摘,闲聊时提及当地一种“吃了就忘不了”的水果——菲油果,而这种水果在国内市场却难觅踪迹。这份“念念不忘”,让刘生燃起了强烈的好奇心。他带领团队走遍全国各地考察后发现,国内仅有少量菲油果作为绿化苗木种植,而这些树要么不结果,要么结出的果子又小又涩,完全不具备商品价值。

无奈之下,团队只能从国外引进种苗试种。可一开始结出的果子要么皮厚味苦、表皮疙疙瘩瘩,要么个头极小,始终达不到上市标准。“最让人挫败的是第一次嫁接,成活率仅5%,投入的时间与资金仿佛打了水漂。”刘生告诉记者,这之后,团队决定寻求专业支持,主动与南京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双方携手历经无数次“嫁接—筛选—再嫁接”的循环试验,终于培育出表皮光滑、果肉饱满、单果重量达50至80克的优良品种。
从2016年正式启动培育,到2021年首次实现上市,8年间,刘生团队经历了品种推翻重来、种植技术反复打磨的艰辛历程。刘生说,这8年不仅收获了菲油果的成功培育,更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如今,菲油果的价格已从最初的每斤超100元,逐步降至大果60元、中果40元、小果20元的分级定价,让更多消费者得以品尝这份异国风味。今年,菲油果总产量已达一两万斤,预计明年将增至五六万斤,迎来产量高峰。

“国内至今尚无专门介绍菲油果的中文书籍,相关资料多为俄语和英语版本,这给品种推广带来不少阻碍,所以培育并确立其本土品种身份至关重要。”刘生说,他们正和南京农业大学持续进行产学研合作,计划申报3至4个适合国内种植的菲油果品种名称,同时与高校编写菲油果相关中文书籍,填补该领域知识空白。“以这些获批的本土品种为核心,向全国各地推广优质嫁接苗,吸引更多果农参与种植,共同做大菲油果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