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城市的记忆。江阴地名源远流长,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江阴地名故事》此前推出的镇街篇广受好评。
岁月流淌,时光悠扬。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江阴的老街古巷,和大家一起走街串巷,重温江阴人的独家记忆!
西石桥南街

西石桥,旧称后梅,源于兴于明代的后梅寺。因后梅寺香火不断,逐渐形成集市。西石桥集镇东西走向,横跨老芦埠港河上有座石拱阶梯桥——太平桥,俗称为“西石桥”。石桥东西两端都各自建有圈门,上书“紫气东来”和“吉星西集”,圈门上有打更师傅看守,老街上的赵家弄、徐家弄、邹家弄口均有弄门,到了晚上,老街封闭安全。
在老西石桥以东,西石桥至今仍保存着一段风貌较为完整的老街,街上原有格局至今清晰可辨。虽历经百年,但在这条老街上依然可以找到当年繁华的影子。老式的各种店铺,如剃头店、老秤店、酒缸、铁匠铺等传统店铺依旧可见,更有一棵树龄近400年的槐树扎根于此,默默见证着西石桥的沧桑变迁与时代更迭。


与这片古朴的老街形成对比的,是位于西石桥社区的西石桥南街。南街东起新苍路与维常路交接口,西至利港河桥,全长390米,沿街的建筑多为20世纪50年代的楼房。为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利港街道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在保留原先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从路面、墙面和店面三个方面着手改造焕新,实现西石桥南街的美丽蝶变。如今的南街,既有老建筑的历史韵味,又有现代生活的便利舒适,居民们走在街头,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老街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文化的承载地。改造升级后的西石桥南街,成了非遗文化与老街传统交融的舞台。灯草、碳精画、毛鞋筒、秤店、面人、核雕、印章……这些带着浓厚历史气息的非遗项目与传统手艺,在南街落地生根。走在南街上,每一个摊位、每一件手工艺品,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人们在感受现代生活便捷的同时,也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唤起心底的文化记忆。

说到西石桥,让人记忆深刻的莫过于农历四月初八的传统集场——灯草节。说起灯草节的由来,同样与西石桥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西石桥东南境内地势偏低,曾是片片荒滩,蒲草丛生,而灯草(也称灯心草、野席草)便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这里也曾是长满灯草的好地方。旧时,每到农历四月初八,民间组织便会在集场上表演旗伞、武术等精彩项目,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前来观看。而在众多交易商品中,灯草交易最为盛况,久而久之,这个集场便被俗称为“灯草节”。

如今的灯草节,早已成了西石桥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南街上人头攒动,吆喝声、欢笑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周边地区的游客,都会赶来参与这场盛会,感受那份独属于西石桥的热闹与喜庆,让老街在传承中迸发着新的活力。
一砖一石,镌刻着老街的岁月痕迹;一街一巷,承载着居民的烟火日常。西石桥南街,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蜕变,从“旧时光”到“新时尚”,其正以全新的姿态,焕发出时代新魅力,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精彩故事。
部分图片来源:乡愁江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