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假期,江苏各地以“玩古问秋”为主题,将传统文化与自然秋色深度融合,为游客呈现出一场场别开生面的休闲盛宴。从古镇“显宝”到复古嘉年华,从田园野趣到红色音乐会,形式“上新”,激活历史记忆,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古物“显宝”,让历史记忆“活”在当下。当前,人民群众的文旅需求正在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刻转变,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向深层次、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升级。在苏州黎里古镇,“中秋显宝”活动延续六百余年传统,藏友们携青花瓷、澄泥砚等老物件齐聚一堂,展示着器物之美,更通过“晒宝、说宝、夸宝”的互动,让历史故事与文化记忆在口耳相传中延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的文旅形式,突破了博物馆的静态展示,以更鲜活的方式让文物“开口说话”。“以物载道”,文旅融合正在让“文化为魂”“正在进行时”。古镇通过此类活动,将“保护”转化为“活化”,让游客在观赏中感受文化厚度,在交流中深化对传统的认同。
复古场景,在“旧时光”中触摸“文化温度”。文旅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和融合能力。眼下,传统文化与现代体验结合,正激发出江苏文旅市场的巨大潜力。比如,南通余东古镇以“复古嘉年华”为主题,通过供销社、照相馆、旧学堂等场景的还原,构建了一个可触摸的“历史空间”。游客在石板街上漫步,听广播里的老歌,看“卖货郎”的吆喝,仿佛穿越回往昔岁月。而今,古镇不仅保留了明清格局的建筑,更将非遗剪纸、戏曲联欢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有形的建筑与无形的风俗、艺术交织,形成沉浸式的文旅体验,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迷人光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田园野趣,乡村文旅“共富”实践。有效整合“玩古问秋”全要素资源,拓展文旅产业边界,将持续激活潜在消费需求。扬州方巷镇以“田园野趣”与“怀旧风情”双主线,打造了乡村文旅的新模式;在利民村,游客通过“认养+托管”模式耕作“一米菜田”,既满足了城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为村集体带来长期收益;沿湖村的供销社里,斑驳的搪瓷缸与连环画勾起回忆,赤松茸、桑葚冻干等特产则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以核心文旅活动为牵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性循环,为假期经济注入了发展活力。当游客在稻草人守护的松茸田里体验手作,在渔娘帮厨的农家乐中品尝生态鲈鱼,乡村的“文化温度”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共富成果”。
假日文旅“热潮涌动”,美好生活“就在此行”。当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结合,当历史记忆与当代体验碰撞,文旅便不再是“打卡”,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城市与乡村、文化与经济的桥梁。“玩古问秋”,让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在江苏大地徐徐铺展。以“活态传承”为基,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休闲体验,江苏的文旅画卷必将因“玩古问秋”的探索而更加绚丽多彩。(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