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风拂过潘安湖静谧的水面,一群大雁翩然飞越,如镜的湖水倒映出它们整齐的队列。芦苇深处,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跃上枝头,清脆的鸣唱宛如灵动的音符,唤醒了湿地生机。江苏徐州贾汪区潘安湖,这片曾因煤矿开采而满目疮痍的“地球伤疤”,如今已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国家湿地公园。
然而,将时光倒回十五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煤灰蔽日、地表塌陷、矿坑荒芜、房屋开裂,那是一段被墨色笼罩的岁月。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徐州贾汪区曾背负着13.32万亩采煤塌陷地的“生态债”,其中潘安湖区域是徐州地区面积最大、塌陷最严重的区域,平均塌陷深度4米,最深处达20余米。“雨天一身泥,晴天满天灰”,是老一代居民难以抹去的记忆。
转机来自2010年,那年春天,贾汪区携手多家高校、科研单位,以“五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在这片荒芜之地开始书写奇迹。村庄搬迁、土地整理、生态修复、湿地开发……他们不只是整治一片湖,更是修复一段人与自然断裂的关系。地形重塑、土壤再生、水体净化、植被重绿,塌陷的水域不再象征荒芜破败,而被巧妙转化为沼泽、浅滩、深潭交织的湿地廊道。芦苇、菖蒲、池杉林如一支支碧绿的笔,在水中写下生态复苏的诗行。鱼回来了,蛙鸣再起,鸟群纷纷落户——它们以翅膀投票,选择在这一片曾经被遗忘的土地上,安放它们的巢与歌。如今,这里栖息着青头潜鸭、小天鹅、东方白鹳等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多种鸟类和300多种植物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生物多样性王国。
生态“颜值”带来发展“价值”。潘安湖湿地公园不仅修复了自然,更重建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周边居民不再“靠煤吃饭”,而是“依绿而生”,农家乐、特色民宿、生态旅游、文创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守着绿水青山,赢得了金山银山。这一切印证了:生态投入并非负担,而是最富潜力的增长点;绿色,不仅是发展的底色,更是未来的竞争力。如今,潘安湖片区已崛起为生态旅游、科教创新、智能制造等产业相互交融的综合经济区,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时光从未老去,而故事,已然焕新。今天的潘安湖,是一幅青绿浸润的生动画卷,也是一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诗歌。它用一池碧水告诉世界:哪怕是最深的伤痕,也能被时间与信念抚平,绽放出最美的诗意,而绿色,终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幸福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