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无锡城呀,盘古到如今~”
乘着秋日的凉风,行走在无锡城内,穿过一层又一层拥挤的人潮,总会遇见一些悠然自得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前的竹椅上,或是三三两两聚在园子里,眯着眼听那咿咿呀呀的曲,一口接一口地吃着杯里的茶。
从那袅袅升起的白烟里,仿佛能闻到一缕若有似无的香,悠长醇厚,带着岁月的晕染,久久萦绕……
位于太湖岸畔的无锡城,它虽面积不大,却也生得风华昳丽。江南的水,赋予它活泼灵动的气质;6000多年的建城史,给予它古典醇厚的品格。
这缕“醇”,是千年龙窑的香火,是二泉映月的流淌,是一盏香茗的余韵……每一种滋味,都历久弥新。
一品,非遗技艺之醇萃
还记得2025年总台央视春晚,无锡作为分会场惊艳亮相吗?“央妈审美”刷屏出圈的背后,是无锡非遗技艺的深藏不露。
清名桥上,总台主持人王音棋手持精微绣团扇,深深陶醉在江南的美景之中。细若游丝的线勾勒出水乡的白墙黛瓦,在镜头下流光溢彩,为这一幕“无锡景”增色不少。
根据汉代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吴国设都于梅里时,就已有刺绣服饰,到近现代,“锡绣盛称于世,不惟国人知之,薄海内外靡不知之”。2008年,精微绣正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今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期间,精微绣亮相中国馆,赢得了一众国际友人的惊叹:“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中国无锡,看一看无锡的山水,感受无锡的文化魅力”。
和精微绣一同“出战”世博会的,还有宜兴紫砂壶。
“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宜兴已有7000多年制陶史。明清鼎盛时期,山上窑火连天,山下商贾云集,烧成的紫砂陶器从蠡河码头启程发往全国乃至海外。
时至今日,在宜兴的蜀山古南街,一条围绕传统陶文化的主题旅游线已经在此形成,咖啡馆、汉服店等新业态持续入驻。2024年,宜兴接待游客超34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惬意的“陶式生活”令人沉醉不已。
10月6日中秋节当天,宜兴前墅龙窑再迎开窑盛事。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每一件陶器都如艺术品般引人瞩目。
窑火千年,映照一座城市非遗传承的生生不息。
再品,二泉映月之醇醉
岁月流转,文脉常新,正如“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穿越千年。
惠山泉,被唐代“茶圣”陆羽称为“天下第二”,诗人李绅则称之为“人间灵液”,后经乾隆御封为“天下第二泉”。
百年来,涓涓泉水不仅让世人听取了江南的温婉诗意,更滋养出余音绕梁的世界名曲《二泉映月》。
la sol la fa mi re……一曲道尽人间悲欢,后人在音乐中窥见阿炳坎坷的人生,也认识了阿炳的故乡——“民乐之乡”无锡。
无锡乐脉悠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著名的“季札观乐”。鸿山越国墓中,曾出土乐器380余件,堪称我国最大的地下打击乐器库,反映出当时吴地音乐文化的繁荣。400多年前,“天韵社”创建于无锡,梅兰芳曾受教于门下。近现代,华秋苹、阿炳、刘天华等无锡音乐家如明珠熠熠生辉,在民乐史上写下灿烂的一页……
和美的“太湖之声”也通过产业的发展传遍全球。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每年有近5万把各类二胡从无锡走向世界,约占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一。无锡出产的手风琴也是行业“领跑者”,长期出口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无锡还是全球生产口琴最多的城市!
如今的无锡,正用音乐开启一扇“世界之窗”。
老挝、加拿大、毛里求斯、法国、葡萄牙、俄罗斯、土耳其、德国……从泉水清音到世界之音,越来越多的人听见这座城市的爱乐之声。
三品,千年茶约之醇香
品江南的醇厚底蕴,少不了那一缕茶香。
今年7月底,一场斗茶雅事在宜兴的山水间重现。宜兴以“拜帖”之礼,邀请同样备受茶圣陆羽推崇的长兴,再续千年茶约。
宜兴古称阳羡,作为声名远播的古茶区,唐贡村、唐贡岭、唐贡古井、茶局巷、茶亭等遗存至今见证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当日的斗茶现场,文火炙烤、轻推慢碾、摇筛细罗,行云流水的娴熟操作重现了唐代茶道精髓;茶筅为笔、沫饽作纸、轻点勾画,独具匠心的美学艺术复刻了宋代点茶的极致风雅,为人们贡献了一场视觉和味觉的双重盛宴。
除了宜兴,位于锡北镇的斗山盛产无锡的另一名茶——太湖翠竹。
“太湖翠竹”,外形扁似竹叶,内质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茶叶冲泡在杯中,亭亭玉立,晃杯而不倒,随波摇曳,似群山竹林,由此得名。
无锡,自古便是茶香氤氲之地。秀美的湖光山色,凝出舌尖这韵味悠长的一叶。借一杯清茶,邀你来无锡饮茶可好?
亲爱的朋友
来这座运河畔、太湖边的城市
走一走、看一看吧
在城市的街巷里
从老街的砖缝中
细细品味
时间深处飘来的阵阵醇香
你,又会遇见怎样的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