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彭城大地稻浪翻滚、玉米粒饱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徐州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加快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全市粮食总产连续六年保持在百亿斤以上、实现“二十一连丰”提供了坚强支撑。
连年丰收的背后,“灌排设施配套、耕地质量优良、田间道路畅通、农田生态良好、生产方式先进”的高标准农田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徐州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2.8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101.05亿斤,创历史新高。2025年,徐州市计划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39.7万亩,为全省粮食稳产保供作出突出贡献。
藏粮于地
从“靠天收”到“稳增收”
“以前这块地‘旱时裂口子、涝时淹脖子’,自从建成高标准农田,修了灌排渠,种粮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了!”9月11日,睢宁县庆安镇种植户陈振海站在自家的水稻地边说道。旱能灌、涝能排,沟渠相连、大路相通,现代化设施设备广泛应用,大型机械尽情施展……这些改变让“靠天收”“靠人收”成为过去式。在睢宁,高标准农田已成为粮食生产的“稳定器”。
先后7次斩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睢宁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220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94万吨以上,位列徐州市第一位、江苏省前列。2021年成功入围以粮食产业为主导的“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2024年承接农业农村部黄淮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技术集成创新高地建设。
“排头兵”的背后,是睢宁县始终把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作为粮食生产的“第一根基”。目前,全县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39.26万亩,同时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质量监管与长效管护。睢宁县已上图入库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达128.5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内建成高标准农田113.1万亩,灌排体系完善率、农机通行率均大幅提升,从根本上破解了“靠天吃饭”的难题。
在沛县沛城街道,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了泵站、防渗渠、机耕桥等基础设施,并打造智慧农田数字平台。通过精细化管理,这里实现了小麦平均亩产520公斤、水稻630公斤,全年单产达1150公斤,亩均可增产粮食100公斤、增收270元。
李集传宇粮食种植家庭农场主陈修全欣喜地表示:“去年,我家50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1300斤左右,比高标准农田建成之前亩产增加300多斤。建设高标准农田富了咱老百姓口袋,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面对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徐州市多措并举强化田间管理,筑牢粮食稳产丰收防线。全市夏粮总产达42.73亿斤,实现稳产丰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粮食丰收,徐州从不指望“天公作美”,而是坚持“事在人为”。今年5月30日至6月2日,徐州市农业农村局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市级评审会议。60余名专家和代表共同把关项目初步设计,严把设计质量,对规划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执行《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技术标准》等开展现场“问诊把脉”,重点关注工程布局、工程措施、投入结构、粮食产能效益等要素,让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藏粮于技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在新沂市瓦窑镇瓦窑村2300亩高标准农田里,一架无人机正按照预设航线低空掠过,将叶面肥精准施入麦田。种植大户李洁站在田埂边,手持平板电脑实时监控施肥进度:“以前施完肥要10个人干10天,现在无人机一分钟搞定3亩地,每亩还能省12元人工成本。”这是新沂市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智慧农业”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新沂市耕地质量保护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精准绘制每块土地的“营养地图”。邀请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专家团队指导,开展施肥配方优化试验研究,根据不同作物养分需求和土壤供肥特点,针对性调整肥料元素配比,推出新沂市主要农作物“基肥主推配方”,真正实现“缺啥补啥”。
瓦窑镇种植大户房发扬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受益者。去年秋收后,农技人员为他的地块开出“药方”:每亩施沼液2吨、配方肥30公斤。“以前施肥全凭经验,现在按配方来,麦苗分蘖多、根系壮,预计亩产至少增加150斤。”房发扬高兴地说。
这种精准施策的背后,是新沂市多年的农业技术积累。截至2024年年底,新沂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276.83万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提升至42.5%,化肥使用总量较2020年削减2.5%。
在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番茄悬空生长、红若宝石。技术员轻点手机,滴灌系统自动输送营养液。“这套智能温室系统来自荷兰,产量是传统种植的五六倍,水肥节约超50%。”园区负责人说。
邳州市土山镇的变化尤为明显。在聂阁村,配套新建的变频水泵泵站每小时流量达750立方米,灌溉效率提升3倍,原本需两天半的灌溉作业如今一天内即可完成。新建泵站覆盖3000亩土地,不仅节水50%,还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水肥使用量,亩均粮食产量预计增长7%。
科技加持,让“良地”与“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耦合。目前,全市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同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侧深施肥等绿色技术32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6%,让农民由“会种地”迈向“慧种地”。
规模经营
从“建得好”到“管得优”
高标准农田不仅要按“高标准”建,更要按“高标准”管。
今年8月,在铜山区房村镇温刘村高标准农田试验区,绿油油的玉米茁壮成长,尽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通过土地整合,原来分散的3719块零散小田整合成611块大田,解决了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村党支部书记高旋介绍,这一变革不仅为大型农业机械作业创造了条件,更大幅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
铜山区自开展“党建+股田制”改革以来,已形成“支部牵头、集体领办、群众参与、合作经营、按股分红”的成熟模式。截至目前,该模式已覆盖全区150个行政村,经营面积超12万亩。
在张集镇梁堂村,“股田制”模式有了创新拓展——村民将“闲置民房或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发展乡村文旅产业。这一创新盘活了沉睡的闲置宅基地资源,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更带动了当地餐饮、农副产品销售等服务业的发展,为村民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创业机会。
铜山区通过整合资金、人才、农事服务等资源要素,为“党建+股田制”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优先向“股田村”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提起“股田制”,村民们赞不绝口:“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自己省心又省力,还能拿租金、分红利,出去打工或者在家门口干点别的,收入比以前强多了!”
通过建管并重、长效运营,徐州的高标准农田正持续释放增产增效潜力,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筑牢坚实基础。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徐州始终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在实施过程中强化全流程全过程监管,严把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扎实推进项目建设。通过建管并重、长效运营的创新实践,徐州的高标准农田正在持续释放增产增效潜力。这不仅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让良田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饭碗”。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实现“二十一连丰”,这份沉甸甸的丰收,得益于徐州全市上下一起扛起粮食安全重任的同心,彰显了徐州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决心。
记者 王春元
编辑 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