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承载地域文明,赓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个性。
据悉,日前,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对“无锡”地名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深入解读,完成了《探析“无锡”地名由来及其人文密码》的专题研究,认为“吴墟说”为目前更加接近历史真相的观点。
该项研究不仅厘清了“无锡”地名的历史渊源,也为我市地名文化保护与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无锡将在城市建设、文旅开发中深入挖掘和运用地名文化,让城市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传承。
“吴墟说”更具说服力
无锡地名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史记·东越列传》,其中记载:“东越将多军,汉兵至,弃其军降,封为无锡侯。”作为县名,则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
无锡为何被称作“无锡”?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在整理历史文献、结合地理与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关于“无锡”地名的四种主流观点——“有锡无锡说”“古越语说”“吴墟说”“锡赐通假说”,并逐一进行了系统辨析。
根据无锡市档案史志馆的研究成果,“吴墟说”从历史事实、文献记载、逻辑推演以及吴语发音等角度更具说服力,值得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梅里(无锡梅村)曾经是吴国的都城,从泰伯到王僚,吴国有23位君主600多年定都于此,阖闾征楚后迁都姑苏。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越国先迁都姑苏再迁都琅琊(山东临沂)。梅里作为吴国的发祥地和故都,城垣、宫室、宗庙、王陵等几乎被连根拔起,吴国成为了废墟。
《史记·春申君列传》《史记正义》《吴越春秋》等文献都把无锡梅村称作“吴墟”“故吴墟”“梅里平墟”等。而吴语中“无锡”与“吴墟”发音高度相近,秦汉建县时,中央政府遂定名无锡县,采纳了吴语发音。
彰显城市文化特性
“无锡”地名历史悠久、延续性强,除新莽时期短暂更名“有锡”外,从未更改,对比南京、苏州、常州、镇江等江南城市,相当独特。
“‘无锡’之名之所以绵延2200多年而不变,很大程度上与无锡长期的县级建制有关。”市档案史志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秦汉至民国,无锡基本维持县级建制,但长期的县级地位并没有阻碍无锡的发展步履。
作为曾经的吴国故都,经历秦汉建县以后的千年蕴积,无锡迎来了明清码头经济崛起、近代民族实业兴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等高光时刻。1981年,无锡位列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无锡人均GDP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成为长三角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无锡”地名的绵延相续源于城市文化的韧性,这是当代城市发展的底气,更是优质而独特的文化资源。2023年,在全国设区市层面,无锡率先对《无锡市地名管理条例》进行了全面修订,维护地名相对稳定。
今年8月,《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5—2035年)》获省政府批复,地名文化保护被纳入其中。该规划明确提出,保护无锡、荡口、梅里等9处江苏省省级地名文化遗产,47处无锡市市级以上地名文化遗产。
下一步,我市将推动立法保护,制订《无锡历史地名保护利用条例》,建立历史地名资料库和遗产名录,组建由市领导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系统推进地名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宣传。
盘活地名文化资源
地名文化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据了解,无锡将围绕“千年古吴都、百年工商城、太湖佳绝地、运河绝版地”主题,解析无锡“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城市品牌和新时代工商名城的文化内涵,以名人、名作、名胜、名产等为代言者,构建起地名文化叙事体系。
“以读城活动、方志讲堂、乡情地情教育等为载体,由人及事,以事述史,解读无锡的城市抱负、城市品格和城市精神,激发民众热爱乡梓、报效时代的情怀。”市档案史志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无锡名人辈出,更拥有名泉、名园、名街、名村……要加强对地名文化的整体性盘活。
作为城市文化的“活化石”,如何通过地名更好地诠释城市?据悉,未来,在景区开发、城市更新、街区改造中,我市会加强老地名的保护,挖掘老地名背后的故事,打造具有无锡特色的文化标识体系。
“当前,要以城、街、巷、坊、桥、寺、塔、山、水乃至乡镇中的老地名为载体,深入发掘和宣传老地名中所蕴含的逸闻趣事,穿珠成链、聚点为面,构建无锡地名文化传播的叙事链。”该负责人表示,地名文化是彰显城市品格、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地名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研究阐释与传播推广已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