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反向旅游”正悄悄成为新的风尚——避开人潮,去那些安静又灵动的地方“撒个野”,才是真舒坦!
无锡乡村的金色稻浪里,又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于无尽的秋光中,一种水灵灵的乡野美味被采摘上桌,抚平食客们挑剔的味蕾:“每一口都弥漫着家乡的温暖与味道,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
那是鸡头米,央视镜头里的“明星同款”,像很多生长在水里的风物一般,吃起来有一种独特的微酸口感。
这便是无锡七味中那抹最柔软的“酸”,载着悠悠岁月里留存的水乡记忆而来——小小一粒“珍珠圆”,像是曾仰望过的那轮故乡月,搅动一整个江南秋日的思念。
那一口带着乡愁的“酸” 藏在乡村振兴的稻浪里 当秋风掠过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千亩稻田翻涌成鎏金海洋,照亮了整个丰收的秋天。 几天前,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省主场活动在这里正式启幕,让全国看见无锡乡村的丰饶图景。 严家桥村,地处无锡、江阴、常熟三地交界。一条严羊河穿村而过,跨河而建的四座桥连接起两岸人家,形成“一河四桥六街”的格局。 古老的街巷、码头、白墙黛瓦仍在,而千亩稻浪、四季花海是新的。耕耘岁月所积攒的勤劳智慧之下,是高标准的农田建设、无人化的操作。无人翻耕机、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各种智能设备齐上阵,科技赋能种出江南好味“稻”。 乡愁的“酸”,不止在翻腾的稻浪里,更在碧水荡漾中。 “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南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这是北宋诗人苏东坡描写鲥鱼的诗篇,独特的烹饪手法,光是读着唇齿间便觉得有酸意泛出。 这一口曾经消失的家乡味,在新农人数年的技术攻关之下,终于在时间的长河里洄游。 直播间里,色白如银的鲜活鲥鱼引得人们纷纷下单,销量不愁的背后,是食客对“江尾海头”老味道的眷恋,也是对鱼虾满舱的旧时光的怀念。 除了江阴鲥鱼,宜兴红茶、甘露青鱼、璜土葡萄……一系列无锡特色农产品纷纷借助电商直播、展会活动、文旅体验等新渠道,飞得更远。即使身在他乡,也能尝到这口让人鼻头一酸的“家的味道”了。 嵌在城市更新的砖瓦里 承载着无锡人集体记忆的复兴路,近期完成了一场“以人为本”的微更新。 这条从“老县前”演变而来、1936年正式定名“复兴路”的老街,曾因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行人通行不便而日渐冷清。如今,它蜕变成了集特色美食、休闲体验、文化打卡于一体的网红街区——青砖黛瓦保留着老无锡的肌理,文艺的咖啡店次第开业,旧时光与新生活在此温柔相拥。 捧着一杯咖啡,任微酸的味觉在舌尖蔓延。故地重游,去感受新旧交融的活力。 砖瓦间,“复兴”的是过往岁月的追忆,是重焕生机的欣慰,是落在老建筑上那沉甸甸的时光。 而还有最近即将拆除的中桥市场,每当说起就会让许多无锡人的心头泛起一股“怅然的酸”。 清晨的热情吆喝、市民挑菜的讨价还价、香气飘飘的各色小吃,曾是这里最鲜活的市井江湖。好在,这座烟火市集在短暂的告别之后,未来仍将带着情怀回归,继续温暖陪伴居民们的三餐四季。 那些老地方的记忆,终将融入城市发展的新故事里。这扎根在土地与时光里的“酸”,诠释着“舍”与“得”的深刻味道。 当举国欢庆的热潮 漫过城市街巷与乡野田埂 无锡的每一处角落 都在悄然流淌着这抹柔软的“酸” ——它不是味蕾的酸涩 而是带着记忆的回甘、发展里的温情 将岁月沉淀成一座城市的专属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