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政府采购中实施本国产品标准及相关政策的通知》,明确了政府采购中的本国产品标准及支持政策,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为何出台这一标准?政策将惠及哪些企业?记者采访了权威部门、专家和业内人士。
何为政府采购中的“本国”产品?此次发布的通知明确了这一标准:产品在中国境内生产,且产品的中国境内生产组件成本占比达到规定比例要求,对特定产品还要求其关键组件、关键工序在中国境内生产、完成。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给予本国产品相对于非本国产品20%的价格评审优惠。
“这一标准亮明了观点:中国政府采购领域的‘本国’产品,可来自内资企业,也可来自外资企业。”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说,这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也回应了一些外资企业的关切,增加了我国政府采购政策的透明度。
能否平等参与政府采购,“隐形门槛”是否存在,是外资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此,通知强调,政府采购支持政策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不得出台违反本通知规定的政策措施。
为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政府采购,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财政部拟于近期发文布置落实通知有关工作,对各级财政部门以及采购单位等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加强政策解读和培训,强化政策落实督查。
据了解,自通知施行之日起5年内,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在充分征求有关内外资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分产品确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组件成本占比,以及对特定产品关键组件、关键工序的相关要求,并根据不同行业发展情况,设置3至5年的过渡期,逐步建立政府采购中本国产品标准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
(据新华社北京9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