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塘门外水面宽,亮河湾里歇网船……”日前,在无锡市南泉老街“引力提升行动”暨中秋民俗游园会上,一阵阵悠扬的山歌在南横河畔回荡,游客纷纷循声驻足。山歌不仅唱出了当地的好风光,更唱出了老街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歌是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当天的山歌,正源自滨湖区最南端的古镇——南方泉。因紧邻太湖、地处江浙交界,这座古镇历史上曾是商贾往来的繁华集市,南泉、大浮、雪浪一带方圆数十里,都曾是它的“辐射圈”。
南泉老街位于南方泉古镇的南部,全长650米,依南横河而建,呈东西走向。老街南临太湖,背靠军嶂山,至今仍保留江南水乡传统民居建筑。今年初,随着改造提升工程完成,南泉老街焕然一新,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地,节假日高峰客流超3000人次。在客流持续攀升的背后,当地并未止步于硬件升级,而是深耕历史文脉,为老街文旅注入“活灵魂”。此次南泉山歌的重现,正是这一探索的生动实践。
“小时候,经常能听到山歌,自己也会跟着唱几句。”89岁的姚介生是土生土长的南泉人,也是当地有名的“山歌通”。在他的记忆里,南横河两岸曾是连片的农田,每到秋收时节,村民们在劳作间隙放下镰刀、直起腰杆,就会亮开嗓子唱上几句,一来解乏,二来热闹,田埂上你唱我和,滋味十足。然而,这份“田埂间的热闹”,曾一度被岁月淹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田间劳作等传统生产方式逐渐远去,山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加之村民外出谋生,往日对歌的场景难再寻,会唱、愿唱的人越来越少,不少山歌曲目在时光里慢慢失传,南泉山歌渐渐陷入“无人传唱”的困境。
为了让老山歌“重见天日”,南泉社区牵头启动了山歌抢救计划。工作人员邀请像姚介生这样的老人回忆传唱,一点点梳理、记录。截至目前,已整理完成24首南泉山歌。据介绍,这些山歌多为七字四句、句句押韵,比如:“太湖茫茫跨三州,条条清溪水长流”“枇杷熟了杨梅到,太湖白鱼网里淘”等等,虽然每首山歌只有寥寥二十余字,却意蕴十足,太湖的烟波、七十二峰的仙气以及枇杷杨梅的甜、白鱼满网的鲜都囊括其中,是南泉人刻在骨子里的家乡记忆。
抢救不是复刻,传承更需创新。作为山歌整理的核心参与者,当地村民王新良透露,此次整理的24首作品,不仅完整保留了传统歌词的韵味,还新增了太湖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等时代内容,让老山歌唱出了新时代的“幸福调”。更让人高兴的是,这份“歌声里的乡愁”正以“老带新”的方式接力传承:八十多岁的姚介生带头领唱,七十多岁的乡邻跟着学,六十多岁的居民帮忙记录……
南泉山歌的重现,不仅为南泉老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旅体验。南泉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在节假日期间,于古镇核心景观——开化方泉旁开展山歌传唱会,把“方泉旁唱山歌”打造成常态化文旅项目,让南泉山歌成为老街文旅新IP。(邵旭根、徐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