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水脉即文脉,河川是故乡。每一条流淌过门前的河,都藏着我们最深的乡愁和最鲜活的生活记忆。“我家门前有条河”系列报道,带您走近那些滋养城乡、见证变迁的河流,聆听人与水相生相伴的温暖故事。从黄河故道到大沙河畔,每一条河流都在诉说时代的变迁。我们将追随各级河长的巡河脚步,记录沿岸百姓的亲水生活,展现徐州在水清岸绿、生态富民路上的创新实践。这些故事里,有守护者的执着,有亲水者的欢笑,更有城乡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生动缩影。
【河长故事】
我叫毛作圣,今年50岁,是在大沙河畔土生土长的丰县人。作为村级河长,我已经陪伴这条河走过了5个春秋。
很多人说,大沙河是丰县的“母亲河”,这话我深有体会。小时候,家门前这条河曾是我们的乐园,碧波荡漾,鱼虾嬉戏,两岸杨柳依依。但后来,随着沿线开发加剧,岸边建起养殖场,污水直排进河;河中央立起了各种渔网,养鱼的、捕虾的穿梭不停,河水浑得像泥汤,生态也遭受破坏,看着心里真不是滋味。
▲毛作圣向大学生志愿者讲述巡河故事
近几年,丰县、沛县与山东微山县对大沙河跨省协同治理,开启了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我亲眼见证了一场生态奇迹:政府扩挖28公里河道,整体水面拓展至2万亩,蓄水容量达3000万立方米。曾经受损的河岸建起了生态护坡,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违规排污口全部封堵。最让我高兴的是,成群的水鸟回来了,它们在浅滩岛屿间栖息翱翔,成了大沙河最美的风景线。
2019年,我接过河长的担子,负责华山闸花海向南3公里沿线。如今我每周巡河两趟,看水质变化,查排污情况。夏天顶着烈日清理漂浮物,雨季冒着大雨排查隐患。记得去年汛期,连续暴雨导致河道淤积,我带着村民连续三天清理,保住了两岸庄稼。虽然辛苦,但看着河水一天天变好,一切都值得。
现在的变化令人欣喜:岸边建起了湿地公园和健身步道,381公顷的大沙河湿地成了国家级湿地公园,还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开办农家乐、民宿。最让我自豪的是,今年水利部公布2025年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清单,大沙河成为全省仅有的三个入选项目之一。这不仅是对我们治理成果的肯定,更是对跨区域协同治水模式的认可。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生态屏障,大沙河每年调蓄水量达1.8亿立方米,不仅保障了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更成为了区域发展的“水动力”。专家说我们创造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而在我看来,守护好这条母亲河,就是守护子孙后代的未来。
只要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守在大沙河边。我的愿望很简单——让每个孩子都能像我小时候一样,在清澈的河水里嬉戏,在绿树成荫的岸畔奔跑,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河湖。
【记者手记】
一条大河奔腾不息,见证着苏鲁两省三地的治理智慧与守护情怀。毛作圣河长的故事,折射出大沙河从治理到新生、从生态屏障到幸福源泉的蜕变历程。
从守护一河清水,到守护万家幸福,大沙河的治理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展现了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创新成效。这条河的变迁,不仅是生态文明的鲜活注脚,更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