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工作推进会在示范区方厅水院召开。会议总结近6年示范区建设成效,研究谋划“十五五”进一步推动示范区功能升级的思路举措。
回溯示范区的成长轨迹,自诞生之日起,它便身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手棋”与“区域协调发展突破口”的双重使命。6年间,它以生态为笔、以创新为墨,在制度创新的原野上破冰前行,在产业协同的浪潮中乘势而上,在生态保护的画卷中勾勒青绿,在公共服务的暖阳下传递温情。如今,这片土地早已褪去初时的青涩,蜕变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等生”,每一项成就都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之路。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示范区并未停下脚步。我们都深知,一体化是发展的“金钥匙”,高质量是前行的“指南针”。示范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从四大维度发力,让一体化的浪潮更澎湃,让高质量的底色更鲜明。
以制度创新为“破壁之锤”,敲开区域协同新空间。制度创新,是示范区发展的“根与魂”。示范区以系统思维整合改革举措,让分散的“创新碎片”聚成“制度拼图”。当行政壁垒在改革中逐渐消融,要素流动的“高速公路”便会愈发畅通。市场准入“一把尺”、监管执法“一张网”、信用体系“一本账”,这些一体化制度创新,将为企业打造一片“沃土”,让经营主体的活力如雨后春笋般迸发,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示范区方案”。
以科技创新为“腾飞之翼”,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创新,是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动力”。示范区将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握手”,持续锻造“三新两高一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金名片”。跨省域高新区将成为创新资源的“引力场”,集聚顶尖人才、前沿技术与优质资本,让产学研融合结出累累硕果;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如“智慧大脑”,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算力支撑⋯⋯在创新的驱动下,示范区必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高地”,让经济发展的活力如大潮般奔涌不息。
以功能培育为“点睛之笔”,勾勒区域发展新画卷。重点区域,是示范区展示形象的“窗口”,更是承载功能的“载体”。到2030年,水乡客厅将以“生态绿肺”“文化客厅”的姿态惊艳亮相,成为诠释生态绿色与一体化理念的“活标本”;环淀山湖世界级湖区的规划建设,更将为这片土地注入“国际基因”,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绿核”。这些重点区域的崛起,将让示范区的“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
以国家战略为“导航灯塔”,汇聚协同发展新合力。融入国家战略,是示范区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示范区将牢牢抓住国家“两重”政策机遇,积极争取跨省域政策协同的“东风”,让长三角各区域的优势如“拼图”般互补。交通基础设施将织就“一张网”,让人员往来、货物运输更便捷;生态环境将构建“一盘棋”,让蓝天碧水成为共同的“财富”;公共服务将实现“一卡通”,让教育、医疗、养老资源共享成为常态⋯⋯协同发展的浪潮席卷更广阔的天地,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贡献“长三角力量”。
潮涌长三角,风好正扬帆。“十五五”期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坚实的步伐,在制度创新的道路上勇闯敢试,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勇毅前行,在功能升级的实践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