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交汇点新闻刊发报道
《江阴以数字技术驱动基层减负
——数字赋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马”》
关注江阴“数字赋能、精准减负”的经验做法
原文如下
9月10日上午10时,江阴市云亭街道佘城村专职网格员汤和荣正在巡查途中,手机响起。“网格邻聚力”微信群里跳出一条突发信息:“变压器烧坏了,火星直冒,好几户都停电了!”
“大家别急,我马上上报,抢修人员很快就到。”汤和荣边在群里发出信息安抚居民,边通过手机一键提交工单至联勤联动平台。
半小时后,故障排除,供电恢复。“放在以前,这类突发事件前后跟进至少要半天,更别说日常还有一大堆医保、养老政策等重复咨询,根本忙不过来。”面对记者的采访,汤和荣语气轻松了不少,“现在好了,AI网格员自动回答常见问题,我也能集中精力处理真正紧急的事。”
汤和荣口中的“AI网格员”,正是江阴市推进“数字赋能、精准减负”中的关键一招。去年以来,江阴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系统推进“数字赋能、精准减负”活动,打造“网格邻聚力”智能平台,推出AI网格员24小时在线应答,精准识别民生诉求,自动生成处置工单。作为省委组织部“干部下沉、数字赋能”试点单位,云亭街道率先探索,以数智融合切实为基层松绑添能。
网格员不再是“重复应答员”,而是真正变身“民生服务员”。如今,汤和荣每天的工作动线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不再被“绑”在手机上回复重复问题,而是走进网格、上门入户,面对面为居民处理诸如高龄老人认证、邻里纠纷调解、公共设施报修等实实在在的民生事务。“光这个月初就已经协调疏通了多户居民堵塞的生活污水管道,化解了因树木遮挡采光引发的邻里矛盾,还协调处理了小区充电桩安装投诉问题——这些才是我们该花时间的地方。”汤和荣说。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信息研判环节。在云亭街道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李春香轻点鼠标,社情民意平台自动生成一份涵盖612条12345工单的数据报告,“小区停车难”“施工噪声”等隐患实时预警,趋势变化一目了然。“以前整理这类材料,要登录五个系统、填八张报表,没大半天根本拿不下来。现在十分钟搞定。”李春香说。
“要做的是换位思考,让干部腾出手来、服务群众。”江阴市委督查室主任陆志澄介绍说,全市从基层实际痛点出发,通过座谈、调研梳理出高频、高负荷事项,让减负减到“刀刃上”。在收到减负需求后,承办部门都需要经历内部分析、方案论证、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等环节,对于难度较大、涉及面广的问题也明确了小切口、分阶段、可感知的操作路径。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减负精度和温度问题,又让部门数字赋能、服务一线的作风更扎实了。
负担减下去、效率提上来。数字赋能减负正延伸至更多领域:江阴市公安局引入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替代基层警力处理重复劳动;江阴市资规局构建自然资源智能执法体系,用遥感监测代替人工巡查;江阴市委办、政府办联合升级OA公文系统,植入文案纠错、字数统计、发文会议数量同比预警等功能,从源头上遏制“文山会海”。
“线下”战场同样迎来智慧革新。江阴市周庄镇通过无人机+AI识别实现自动巡查,月均飞行255次,基层巡查人力下降40%。“以前‘铁脚板’扫街看不到的盲区,现在‘天空眼’一目了然,查违建人力节省九成,准确率却大幅提升。”周庄镇指挥中心负责人黄澄告诉记者。
从AI应答到无人机巡航,从智能研判到流程再造,江阴市以数字技术驱动基层减负从“点上试点”走向“全域覆盖”。陆志澄表示,下一步,江阴市还将推动“数字赋能、精准减负”从“有”到“优”的转变,持续探索数字应用场景和功能适配,精准识别服务短板和基层难点,按需定制减负“工具箱”,实现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提升基层干部的获得感、成就感,让他们真正轻装上阵,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