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间有第五个季节,那一定是,小哥的春天。”在第二届小哥节上,徐州籍“外卖诗人”王计兵朗诵了他特意为小哥节写的主题诗《低处的飞行》。在王计兵饱含深情的诗句里,不仅能读到外卖小哥对生活的热忱,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新就业群体的温情注视。
正如诗中“小哥的春天”所寓意的,在徐州,这份温暖并非遥不可及的想象,而是实实在在的关怀与支持——面对全市约25万名快递小哥、外卖配送员、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徐州正以党建为引领,将对他们的关心关爱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让每一位为生活奔波的劳动者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春天”的暖意。
年初以来,市委组织部、市委社工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呼应新就业群体需求,制定行动方案,明确10个方面基本建设要求,区分基础型、示范型、共建型、流动型站点,划分6项基础服务事项、5大类进阶服务事项,推动各地统筹党群服务中心、暖新驿站、彭城驿站、工会驿站、青年之家等户外驿站资源,打造方便、快捷、管用的立体服务矩阵,针对性解决选址偏僻、缺乏维护、功能不全、人气不足等问题,通过站点建设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行业自治和基层治理,持续增强党组织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新就业群体基层服务站点1124个, 其中167个乡镇街道、76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服务站点,15分钟服务圈的暖“新”格局初步确立。
阵地覆盖
织密“暖新”服务网
连日的阵雨虽缓解了高温天气,但体感仍很闷热。又累又渴的外卖小哥余春潮走进鼓楼区苏北农贸市场北侧的暖“新”驿站,接满一杯水咕咚咕咚灌了下去,在沙发上歇息片刻,又量了量血压。“天气太热了,中午送餐高峰过后想补个觉,这个驿站里啥都有,还很凉快,跟在家里一样方便。”
这个40多平方米的驿站,是由农贸市场的板房改建而成,2023年正式对外开放。除了基础的饮水、纳凉设施,还配备了电视机、书籍和常用药品。朱庄社区工作人员王冰介绍说,驿站不仅服务外卖员,环卫工人、城管队员等户外工作者也常来歇脚。
不只是朱庄社区,在鼓楼区,由市总工会联合九里街道打造的32平方米新驿站即将开门迎客;风尚路的环城街道则将闲置保安室改造成驿站,让奔波在商圈的骑手们“转角就能歇脚”……目前,全区已建设87座暖“新”驿站,基本实现“一社区一驿站”,个别外卖员集中区域已开始筹建第二座驿站。
沛县以外卖小哥需求为导向,指导各镇(街)开展“拉网式”排查,精准掌握新就业群体分布热力图和现有党群服务中心、沛公驿站、睦邻驿站等资源情况,投入90.6万元专项经费,在17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135个社区全覆盖增设标准化站点;在九龙城商圈、侨城商务区等重点商圈、楼宇建设“楼小二”等6个示范型、共建型特色站点,形成“15分钟”暖心服务圈。
新沂市坚持阵地共建,整合镇街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会驿站、司机之家等各类服务资源,在新就业群体集中的大型商圈市场、物流园区等地,打造71个新就业群体基层服务站点,常态化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饮水、热饭、充电、学习等便利服务。此外,站点内还增加流动党员报到登记、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等功能,明确站点开放时间、服务对象范围、服务内容及标准,真正打通服务新就业群体的“最后一米”。
云龙区整合各街道、社区现有场地空间、管理力量和服务设施资源,为全区9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87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统一配置标识牌、休息桌椅、微波炉、饮水机等必需物资,同步设立8个示范型站点,打造集休闲、议事、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睦邻会客厅”,增设图书柜、心理疏导室等拓展性设施,满足新就业群体多样化需求。针对大型商圈、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布局共建型特色站点,引入临时停车、应急维修、法律援助等定制化服务。
功能完善
构建“多维”服务圈
8月的徐州,暑气正浓。早上7点50分,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山桥街道石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外,9岁的梁梓阳背着书包蹦跳着往里走。目送着孩子的背影,外卖员杨侠跨上电动车匆匆开启了一天的配送行程:“把孩子交给暑托班,安全有保障,我跑单都更安心了!”这份安心,正是无数个像杨侠一样“两新”群体家庭的朴素期待。
针对暑期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无暇照顾子女的难题,石桥社区主动回应关切,量身打造安全、充实的“尖尖角”暑托班,既保障孩子暑期安全,又以丰富课程填补家长陪伴空白,让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奔波更安心。
在鼓楼区牌楼街道水云间社区,为期一个月的爱心暑托班同样人气爆棚。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带来了“自然科学小实验”“红色故事分享”等特色课程。刚从外卖员转行为货拉拉司机的鹿存峰路过党群服务中心时,看到儿子在爱心暑托班里认真而又开心的模样,十分欣慰:“纳凉的驿站就在隔壁,休息片刻的同时还能陪陪孩子,心里特别踏实。”
包括爱心托管在内,今夏,我市持续深化“心联新·在一起”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专项行动,整合19个部门单位资源,优化升级服务举措,聚焦阵地、服务、权益等十大热点问题精准发力,发布《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若干措施2.0版》和全市友好场景、彭城驿站名单,上半年累计为2.3万余人次提供助学、体检、保险、走访慰问等暖心服务。
治理聚力
激活“共治”生力军
“康乐园小区一处消防通道被杂物堵塞。”在铜山街道无名山社区,外卖骑手李龙迪送餐时发现了这一安全隐患,随即用手机拍摄照片并定位,上传至“铜新行”平台。网格员收到信息后,仅用10分钟就赶到现场,将杂物清理干净,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穿梭在街巷的外卖骑手们,如今多了一重身份——他们身着工装、骑着电动车,既是城市烟火的传递者,更是基层治理的“流动哨兵”。“铜新行”平台构建的“社会服务小哥,小哥反哺社会”机制,已吸引300余名新就业群体加入社区网格化管理。
在市委组织部、社工部指导下,全市各地区充分发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联通万家的优势,引导其化身城市移动的微网格员、安全隐患排查员、信息报送员,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文明宣传等基层治理工作,进一步推动“服务对象”成为“治理力量”。
新沂市外卖配送行业党委聘请50余名外卖小哥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远通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党支部组建“红色方向盘”志愿者服务队,担任接送病患救护、物资运输配送、文明城市引导等“八大员”;窑湾镇党委联合骆马湖旅游公司党支部组建网络主播“新沂窑湾推荐官”队伍,介绍新沂发展概况、特色产业和历史文化等,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形象。
云龙区以新就业群体基层服务站点为枢纽,组建“云先锋·新引力”“阳光莲花·七彩绽放”“星火骑手”等志愿服务队伍,引导新就业群体党员、骨干担任“流动网格员”,让每天穿梭街巷的小哥成了城市管理的“移动探头”。
建好一个站,服务一群人,温暖一座城。如今在徐州,基层服务站点不仅是新就业群体歇脚补给的“暖心港”,更成为激活基层治理的“动力源”。下一步,市委组织部还将采取“四不两直”、片区推进会等方式实地查看服务站点建设使用情况,听取新就业群体意见建议,确保阵地建好、用好、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