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城市的记忆。江阴地名源远流长,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江阴地名故事》此前推出的镇街篇广受好评。
岁月流淌,时光悠扬。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江阴的老街古巷,和大家一起走街串巷,重温江阴人的独家记忆!
顾山老街
顾山的集市,应在南朝梁时就有了,到元末明初,周姓始祖开发顾山,形成街市。明邑志载,顾山市,兴旺繁荣,街巷交错。但在明万历年间,顾山街市尽被烧毁。至明崇祯初,周氏又重新造房建屋,振兴顾山街市,如今的顾山街镇范围就是那时留下的,所以顾山的古街、古民居,历史应在明清时期。顾山整条西街,整条新弄、毛弄,整条东街可说是明清时期的样式,至今没有大的调整。在今人的眼中,很古气。偶尔进入那些街道两边的老屋,更感古气袭人。
顾山古街东西纵深,全长也有千米之距,两边房屋有小楼,有平屋挨挤着,建筑大多是明清式,加起来大小也有上千间屋宇。登上一间小门面,排门板、格子窗、上下搭的街门窗,都是江南特有的街面。进屋往里走,内室有小厅房、小阁楼、小花园,一应俱全,再看后面,还有水码头,这是江南特有的“前店铺后作坊”,后工场临河建有水码头运货。
明代顾山周氏就在弄内,建崇德堂,开设私塾教席。当时的老师有著名顾山文人周馨桂等,有个周氏子孙叫周瑞秋的在私塾读书,9岁参加童子试中了秀才。这些古民居最著名的有廒弄、新弄、老东街、崇德堂、栈里、毛弄书场、孙氏旧居……
北漍街市稍后于顾山,到清初,才称“北角市”。清顺治年间,徽商江德卿自常州贸易于北漍,这时才造桥铺路,设街建市。当初北漍市面很小,只限于不到50米的西街上。紧靠西街,江姓徽商又建造了一幢徽式的江家院楼。潘姓徽商在明末建造了银杏树桥街弄,在南长河南岸建古寺雷祖殿、财神堂、文昌阁后弄,接通西街直插太平桥,至今连同古街还在。北漍古街、古民居,至20世纪70年代无多大变迁,在古河道东清河两岸静躺。
目前,顾山、北漍还有不少古街与古民居,其中古街长达上千米,古民居更是有上万间,且都讲得出来历与故事。此外,集镇向外发展的过程,并未对这些古迹造成影响,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风貌。
文字、图片摘自《故园情 顾山文化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