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时间的指针指向这一历史刻度,那些在烽火岁月中淬炼的民族记忆,再次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叩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
在那山河破碎、家园沦陷的危亡时刻,在江南名城无锡,有那么一群坚韧的人,他们经历磨难重重,用脚步丈量国土——在锡西陆区桥,80余名无锡爱国青年携带进步书籍与宣传物资,踏上西行的征程;长江之上,无锡工业机械厂、申新四厂、福新五厂的核心设备装船西运,向重庆、宝鸡跋涉;在由湖南向广西桂林转迁途中,头顶日机盘旋,国专师生一起高声诵读《离骚》,在死亡威胁下坚守着文化尊严……抗日救亡的星星之火在沿途撒播,工厂在炮火中重生,文化用生命护送,“火种”的守护和传承堪称奇迹。
千里跋涉
信念火种引燃抗战烽火
从无锡市惠山区的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纪念馆启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匡村实验学校的学生以模拟行军的方式,重走当年“锡流”之路,一步步感受“信仰的光芒”:1937年11月25日,无锡即将陷落,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地下组织决定动员爱国青年撤离无锡,转往宜溧山区开展游击抗战。80多位无锡青年以匡村中学为起点,于锡西陆区桥会合,带着进步书籍与宣传材料,毅然西行。
“之所以从这里出发,一是因为这里早有中共党员以教师身份秘密活动,群众基础较好;二是因为‘锡流’中有多位本地青年;三是因为此地离城区较远,相对安全。”纪念馆义务讲解员聂清欣缓缓道出这段历史。
队伍行至溧阳,战局突变:日军分两路夹击,一路沿沪宁线西进,一路经太湖南侧包抄南京,使溧阳陷入重围。党组织随即决定就地成立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锡流”),推选孙克定为团长,周秋野、钱敏、吴志明为副团长。会后,“锡流”成员分成两路,分别向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和新四军南昌办事处进发。
革命的信念如明灯指引前路。“锡流”成员徒步跨越苏、皖、赣、豫、鄂五省,行程上千公里,一路追寻党的旗帜。他们既是一支流亡队伍,也是一支抗日宣传队。沿途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用方言向农民宣讲抗日道理。成员程兰芬后来回忆,大家常睡在百姓屋檐下、大树底下,风雨无阻。马路是舞台,村头巷尾是阵地,他们在沿途播撒抗日救亡的火种。面对日军封锁与艰苦环境,“锡流”成员意志坚定。行至芜湖,他们目睹日机轰炸渡江难民,数百同胞罹难,更坚定了抗日决心。
历时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锡流”成员最终抵达武汉、南昌,正式加入抗日队伍。“锡流”成员年龄最小14岁,最大36岁,其中夫妻、姐妹、兄弟共18对,不乏富家子弟和地方学者。国家危亡时刻,他们毅然离家寻找救国道路。长期革命斗争中,19位成员英勇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幸存者在各条战线为党和国家继续贡献力量。
“锡流”的光辉事迹,不仅是无锡抗战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危难中自我觉醒的集体记忆。正如纪念馆前镌刻的誓词:“火种不灭,精神永续”,这种将个人命运融入民族大义的担当,至今仍是激励后人奋进的精神明灯。
这束由无锡青年点燃、在千里跋涉中愈发炽热的精神火炬,其意义不仅在于唤醒民众、奔赴战场。它所象征的坚韧与希望,也照亮了另一条关乎民族存亡的战线——当实业家面临工厂沦陷的危机,正是这种不屈精神,赋予他们守护工业命脉的勇气与智慧,引领他们走上艰险却伟大的西迁之路。
24孔窑洞
工业火种照亮黄土高坡
陇海铁路的汽笛声穿透薄雾,一列复兴号动车组呼啸着掠过宝鸡长乐塬南侧。百米开外,24孔饱经风霜的窑洞静卧在晨光中。步入其中,巷道幽深如时光隧道,1921年的“粗纱头开松机”再次转动,齿轮咬合的声响仿佛历史的回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是中国现今保留较完整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之一,正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热血铸就的“工业抗战”史诗。
抗战时期,为保存工业实力、支援抗战,将工厂迁往西南成为当务之急,工业界由此发起西迁运动。无锡民族实业家积极参与其中。为避免工厂落入侵华日军之手,以无锡企业家为代表的江南工商力量,以血肉守护民族工业的火种。
1937年淞沪会战战火蔓延至无锡,荣德生、李国伟等实业家毅然高呼:“宁毁厂不资敌!”然而前线急需武器,战后重建也离不开工业基础。无锡企业家作出艰难而正确的决定:将工厂西迁,拆卸核心设备装船,溯长江奔赴重庆、宝鸡。
无锡工业机械厂、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这些民族工业的命脉在日军轰炸中艰难转移,最终扎根陕西宝鸡的黄土高原,谱写出民族工业“向西突围”的壮丽诗篇。
“秦宝十里铺工业区”在烽火硝烟中形成,当时迅速聚集了全国20.56%的工业企业,成为支撑抗战的“工业脊梁”,也因此成为日寇轰炸机的重点目标。在遭受日军26次集中轰炸后,时任申新纱厂的总经理李国伟做出抉择:“将生产线藏进大地!”工人们就地取材,用耀县石灰砂浆兑入黏稠的糯米水;土质疏松易塌,便一寸寸开凿、一尺尺推进。
最终,一条总长1.75公里的地下工业长城在黄土塬中诞生——1.2万枚纱锭轰鸣运转,24孔窑洞内,通风口如呼吸孔道,储水井暗藏生机,避让洞守护生命……这座“地下堡垒”不仅庇佑了机器,更守护了周边百姓的生命。这种“敢为人先”的智慧与“无畏艰难”的坚韧,正是无锡工商精神在民族危亡时的体现。内迁企业不仅支撑了战时军需与民用,更成为战后西南、西北工业发展的基石。无锡企业家在自救的同时,也创造了实业救国的双重奇迹。
宝鸡申新纱厂带动了十里铺工业区的兴起,原仅7000人的小镇发展成西北工业重镇。配套建设的电厂、面粉厂等进一步促进经济繁荣,成为宝鸡近代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实业家以血肉之躯保存的工业火种,在黄土高原深处奇迹般燃烧,为前线输送武器,为战后重建奠定基础,有力支撑了民族抗战。然而民族复兴更需要文化的火种与文明的滋养。当工业星火在西北窑洞中闪耀之时,另一群无锡人以非凡的坚韧,于颠沛流离中守护民族文化的灵魂与根脉,让文明之火在绝境中永不熄灭。
九年十迁
文化火种遍传迁徙征途
“北有清华国学院,南有无锡国专”。
随着央视纪录片《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的热播,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无锡国专)这座在无锡近代史上尘封已久的教育宝藏被逐渐重新唤醒。这个暑假,一波又一波的游客走进位于无锡学前街的无锡国专纪念馆,一同寻找当年的记忆。
而最令人们动容的是,在抗战中,无锡国专艰难内迁的一幕幕:从湖南迁往广西桂林途中,日机盘旋头顶,师生齐声诵读《离骚》,书声压过引擎轰鸣,在死亡威胁下坚守文化尊严。
作为全国教育体系中最基层的私立专科学校,无锡国专在1937至1946年的流亡中,以惊人韧性,在烽火硝烟中传递中华文脉的火种。自无锡沦陷,国专师生便踏上漫长迁徙路。从无锡至长沙,再迁湘乡铜钿湾,战局恶化又南迁广西。烽火紧逼,学校九年十易其址,直至抗战胜利后因缺乏路费,暂栖广州中山大学,1946年才返无锡。
“九年十迁,堪称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高校迁徙史上的罕见纪录,”无锡国专研究专家刘桂秋感叹,“每次迁移都有人走散。有时抵达新地,师生只剩八九人,但行李刚卸便找两三土房,立即复课。”在萝村陈家祠、蒙山寒窑中,国专师生“戎马转徙,未尝一日废弦诵;艰苦同尝,而无一人出怨言”。在广西办学期间,无锡国专竟在流离中培养大批本地学子。教师黄汉文曾说:“无锡国专改变了广西的人文。”
艰难困苦,磨砺成才。这所江南学府,在八桂大地默默播下文明种子。代理校长冯振在经费断绝时,凭个人声望延聘名师,竭力维持。在穿山校区三间草房中,住着阎宗临、向培良、梁漱溟三位大学者。阎宗临带妻儿辗转至蒙山文尔村,于油灯下完成《罗马史》。他在序中写道:“一个读书人,在那离乱之时,外面秩序破坏,如度沙漠中迷路的生活;而可求者,只有设法安定内心的纪律,埋头工作。”——上好每堂课、完成每部著作,即是对文化命脉最坚定的守护。
守护火种的使命深植师生心中。大家深知,保存性命之外,还有更大的责任:“为文化中国延此一线薪火之传,持续于弗替”——国专学生严庆添的肺腑之言,道出了这场迁徙的终极目的。无锡名儒钱基博1946年撰文盛赞:“岂惟延唐先生之斯文一脉于西南,而实以续如缕不绝之国命!”
信念之火永不熄灭。无锡国专迁徙的路途,其意义远超一所学校的存续。当西南联大以宏大体制保存学术精英,这所江南学校则以草根的顽强,于荒村僻壤点燃文明星火,铸就一种信仰:文化的根脉深植泥土,即使烽火连天,也能在最贫瘠处发出新芽。这簇绝境中不灭的火焰,不仅映照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更在今天化为文化自信、科技创新与和平发展的永恒动力。
回望历史,有人说,当年的那场大迁徙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民族危亡时刻的复杂光谱。但是,它最终凝聚而成的是战火硝烟中的一束光。这束光蕴含在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之中,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今天,新时代的中国依然需要传承抗战精神,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保持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听,那一声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正是新时代“火种不灭,精神永续”最嘹亮的心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