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更新已从传统“大拆大建”的粗放式扩张,逐步转向以高质量为导向的存量“微更新”。近年来,无锡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进程,通过修补建筑外墙和楼梯、在条件允许的楼栋加装电梯、规划增设停车位和充电桩等,同步提升建筑外观和生活配套。许多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居住舒适度、生活便捷度和安全韧性显著提高,但也凸现出一些新问题。现实情况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居民需求也会随之产生新的变化。对于改造后的老旧小区,不仅要“回头看”,更应“反复看”,通过持续的聚焦和关注,主动发现、回应新需求,让老旧小区实现“逆生长”,进而打造出以居民感受为核心、具有高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人性化社区。
电梯、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和舒适的宜居环境,直接关乎居民获得感。今年8月,台风“竹节草”过后,无锡市部分小区出现了内涝问题,积水退去后遗留的淤泥也给居民日常出行带来不便。不仅如此,一些老旧小区虽然外观改善了,但仍存在着私搭乱建、飞线充电等“后遗症”,影响居民的居住安全与生活品质。去年11月,无锡市印发《无锡市老旧小区改造回头看与既有住区补短板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从硬件改造、安全保障、功能配套三个方面进行“回头看”,持续提升居住环境和功能品质。不同小区的实际情况各异,居民作为“检验员”,是小区改造后最直接的体验者。升级基础设施、提升宜居环境、解决居住隐忧,要以居民感受为核心,因“区”制宜。可以通过上门回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听取居民感受,主动收集居民意见,助力“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如今,社区在日常生活中承载的功能日益丰富。老旧小区的“微改造”,不仅是从外观、设施、安全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体检”,还要依据实际情况,叠加使用场景、最大程度发挥社区功能,打造出具有空间品质和生活内涵的生活场所。在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的马蹄山村根据片区空间和肌理特征改造后,植入了商业、休闲、文化、居住四大功能,并针对占比高达80%的青年人群,规划改造满足青年社交需求的公共活动空间,不断优化其生活体验。人口结构是社区空间更新与场景优化的重要依据。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生活、精神需求,应分析居住其中的人群特点,根据不同年龄人群的诉求,在原有空间载体上叠加社交、休憩、娱乐等复合场景,并探索融入更多情感元素,进而打造出更具归属感、更富品质的城市生活住区。
(周邾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