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在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江阴开启第二轮“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助力续写“科创江阴”新篇章。
江阴发布推出《创新“链”动未来》系列报道,聚焦新能源科技镇长团作用发挥、校地企协同创新、人才引育机制、产业转型升级等关键领域,全面展现江阴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的创新做法和显著成效,呈现江阴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一系列生动实践。今天推出第二篇:《江阴,双链融合!》。
在长江南岸,县域经济领跑者江阴,正围绕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上演一场深度变革。这座工业强市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引才引智,而是将顶尖高校的“创新根系”深植本土产业沃土,构建起“载体集聚—机制融通—价值转化”的创新生态闭环。
从实验室的精密图纸到生产线的批量订单,一条具有江阴特色的双链融合路径日渐清晰。
PART.01
筑巢引凤打造创新策源“强磁场”
南理工工业互联网(江阴)创新中心,这座与南理工江阴校区仅一路之隔、占地近万平方米的“创新堡垒”,便是江阴精心构筑的双链融合前沿阵地。
一条走廊,贯通产学研。“两侧每个工作室里都是一个技术转化项目,直面产业痛点。”南理工工业互联网(江阴)创新中心副主任、博导张伟斌教授指着忙碌的实验室介绍道。自去年实体化运行以来,这里已汇聚了13个与江阴企业深度合作的项目。其中,与江苏中煤矿山设备有限公司携手研发的矿井无人巡检车尤为瞩目。“矿井中的危险气体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扩散到固定监测点,我们的无人巡检车能更早、更精准地锁定危险源。”张伟斌介绍,这台融合多传感器技术的设备,已瞄准“国内首台(套)”目标,预计明年上半年实现产业化。同在创新中心孵化的,还有填补行业关键领域空白的动力电池原位检测装置、已应用于杭州萧山及乌鲁木齐天山机场的快速无感防爆探测系统、将在江阴落地的多叶光栅研究与制造项目……它们如同强磁场的磁力线,将高校的智力优势与江阴的产业需求牢牢吸附在一起。
这种载体建设并非孤例。江南大学江阴校区的设立,同样紧密呼应江阴对双链融合的深度渴求。“江阴的创新视野面向全国乃至全球,与我们打造国际一流设计学院的目标一致,产业基础也与我们学院的专业研究方向很贴近。”让江南大学数创学院智能交互设计系主任沈杰充满信心的是,地域与学校的“气场契合”,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天然沃土。自这两所“家门口”的大学设立以来,已与江阴本土企业达成合作超50项。
PART.02
破壁共生编织协同创新“耦合网”
载体是土壤,机制则是滋养创新的活水。江阴深谙此道,着力破除高校与企业间的“玻璃门”,推动知识流、人才流、资金流的深度融通。借力10个科创飞地,形成孵化在外、转化在内的新模式;发布《江阴市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支撑力行动方案》,鼓励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在江苏标榜装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种融通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活力与市场竞争力。
“这是我们与江南大学合作设计的声学产品,荣获美国IDA设计大奖和APDA亚太产品设计奖。”标榜研究院院长韦可军指着墙上两块外观相似但结构迥异的板材介绍,“右边这块,表面布满微孔,兼具美学与声学功能,中低频吸声系数高达0.9以上,是传统吸声材料的两到三倍,同时防火、防水。”合作绝非停留在单次项目交付,标榜装饰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的合作不仅包括产品开发,还有场景研究、场景创新等,更深入的变革发生在机制层面。“常规例会两周一次,视频交流更频繁。”高频互动与合作带来了前沿的理念输入,企业上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此,韦可军感触颇深,“以前是‘能做什么卖什么’,现在是‘客户要什么我们做什么’,产品线也从基础装饰材料延伸到声学功能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这种深度协同带来的效益清晰可见:合作开发的声学产品利润率比传统产品提升一倍;企业新产品销售占比从2018、2019年的15%左右,跃升至当前的30%。上个月,双方又成立了声学体验交叉创新联合实验室,推动合作迈向更深层次。
破壁共生的机制,确保了创新的可持续性与高效性,将高校的前沿探索与企业的市场脉搏紧密耦合。政策催化下,多家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江阴—清华创新引领行动计划促成合作60余项,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超亿元。
PART.03
沃土生金畅通成果落地“快车道”
产学研融合的终极价值,在于让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不到一年时间,国内首批类器官产业化项目——江阴市博奥智芯类器官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成熟运营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亿元。这个由江阴高新区(西安)创新中心引进的明星项目,正在将实验室的“金种子”转化为“金果子”。
走进洁净车间,技术人员张赫正操作全自动细胞培养系统:“从患者体内提取的原代细胞能在极低气温的液氮中保存三年,经过培育最后应用的是三代细胞。”总经理张海天介绍:“培育的肿瘤类器官虽小,却在结构和功能上与人体器官高度相似,能完美复现真实器官的药敏特性,实现体外试药,每年为周边3小时车程内的3500名至5000名肿瘤患者提供精准用药方案。”这项源自西安交通大学杨清振教授团队的核心技术,有着更令人振奋的潜在价值——“当技术完全成熟时,类器官有望替代部分器官移植手术”,张海天补充道。
博奥智芯项目的落地生动诠释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江阴速度”。这条贯通产学研用的“快车道”,将高校的“创新变量”高效转化为驱动企业升级和区域发展的“最大增量”,实现了科技创新与经济效益的同频共振。随着《江阴市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这座城市正面向未来产业构建从技术研发到落地的完整生态链。到2030年,通过先进技术赋能、高端人才集聚等举措,江阴将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成果,未来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
企业家带着市场命题走进高校实验室
研发人员携着专利技术踏入产业园区
双链融合
不仅为江阴锻造新质生产力
筑牢产业竞争优势提供了核心支撑
也为县域经济借力
高端科研资源实现创新突围
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