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这个夏夜,与汗水、快乐相关。
华灯初上,新近完成提升的体育公园体育场不仅灯光增亮了许多,田径跑道与足球场之间新增的围挡和场外的直饮水装置,让参与不同运动项目的市民各美其美。
至晚上8点,太湖广场的笼式篮球场,球的打板声、鞋子触地摩擦声和学生们的叫好声交织成一首美妙的运动协奏曲。
再过两小时,到晚上10点,夜爬惠山锻炼的市民依然络绎不绝,登顶之后俯瞰无锡乃至苏州的夜景。
如若遇上有“苏超”比赛的夜晚,更是全城欢腾。这个夏天,当联赛积分榜上的无锡走势与全民健身的火热图景同框,这座城市正生动诠释着体育的内涵与本质。
全民健身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可以不断满足群众对身体健康、精神富足、社会参与、全面发展的多层次需求,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综合拉动的重要价值。每一个跃动的身影,映射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跃动的活力背后,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扎实推动体育事业,因地制宜地把运动友好、青年友好、全龄友好等理念刻入城市发展之中,不断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上发力,让城市“动”出新精彩。
动起来,城市更有活力。
全民健身的“地利”变化,切身可感。
“过去,吴桥桥洞是‘暗无天日’的‘灰色空间’;如今,这里是周边学生们最喜欢的彩色运动场。”带着两个孩子来桥下踢足球的王璇瑜对吴桥桥下空间的历史性转变历历在目。梁溪区顺应居民需求,以“城市空间的运动化更新”为理念,把昏暗、封闭甚至脏乱的桥下空间,打造成有着“极限运动轮滑区、潮酷热血篮球场、破风追梦足球场”的体育公园。
巧妙的重构,生长出网红运动打卡地。利用高架桥下、公园绿地、小区广场等城市“边角料”做文章,已成为我市为民增加运动场地的重要手段。最近三年,我市全面进行桥下空间整治利用提升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140余座桥下空间高品质利用提升,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有效使用下,不少空间成为市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比如,梁溪河十里画廊从东至西经过的梁韵桥、青祁桥等7处桥下空间都有运动设施,且侧重点不同,形成了“一桥一运动”的特色。新吴区利用伯渎河生态治理的契机,在河边建设了总建筑面积达20520平方米的伯渎河体育中心,配备了游泳馆、篮球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攀岩馆、壁球馆、健身房等运动场馆,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富有活力、全年无休的多功能公共运动空间,成为年轻人的理想社交场所。
“十四五”以来,我市用心盘活“金角银边”,累计利用250余块闲置用地建成500个公共体育设施,让群众感受“小空间”里的民生大效益。市政协委员陈静霞多次为增加群众体育设施建言献策,她认为,推动无锡体育事业发展、提高民生福祉,需要大量与城市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体育设施,既要建好奥体中心,也要完善“10分钟体育健身圈”,激发更多市民参与体育活动,带动体育消费。
截至今年初,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83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全市体育部门每年新建和更新公共室外健身场地设施项目超600个,项目类型包含笼式球类场地、篮球架、乒乓球桌、健身路径、智慧广场、直饮水等。今年,将在公园绿地建设嵌入式足球、篮球等球场超30片,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25个,目前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一批国有体育场馆坚持免费、低收费开放政策。
城市空间在运动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中价值倍增,提升着周边居民幸福感,也正成为吸引人流、促进消费的新热点。
2025年,我市计划举办市级以上体育赛事121项,包括国际赛事19项、全国性赛事64项、省级赛事26项、市级赛事12项。
是高手比拼的赛事,也是城市竞速的赛道。近几年,我市大力支持赛事冠名、商业赞助、特许经营,引导资本资助大众赛事,指导帮助本土企业提升承接赛事综合能力,共享收益、共拓市场。以无锡马拉松为代表的一批体育赛事,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越来越少,汇跑体育、和畅文体、艾鲁特等赛事运营方主动迎合市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无锡杯”三人篮球联赛为例,该项目每年举办200余场比赛,通过“赛事+商圈+品牌”的创新模式撬动城市消费升级,今年吸引了“雪豹日化”旗下“金典fe”口腔护理系列冠名,标志着群众赛事商业价值的提升。
市场化运营后,省下的钱去哪了?还是办赛。我市每年用于举办群众赛事和青少年赛事的资金达500多万元,通过丰富基层体育赛事惠及全民健身。“群众性赛事和青少年赛事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全民健身、扩大体育人口,不能全部交给市场,我们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公益属性的赛事中,逐步培育慢慢放手。”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二季度,以“全龄友好,全民参与”为主题的无锡市社区运动会特色赛事轮番登场,覆盖全年龄段、全人群,从青少年的魔方竞速到银发族的活力比拼,从科技园区的精英对决到亲子家庭的温馨互动,单月超6000人次参与。
赛事提升着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运动的活力提升着城市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在无锡的运动故事之中有不少与科技创新、人文关怀、区域互动有关,这些正书写着城市发展的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