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据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武进区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开启了“智水”工作的探索。自《江苏省数据条例》2025年4月1日施行以来,常州武进区通过数字化平台构建与数据治理创新,走出了一条 “智水”赋能的县域治理新路径。
数据产业生态构建:从“单点突破” 到 “链式发展”的体系创新
太湖流域幅员辽阔,在蓝藻治理进程中,武进区构建太湖蓝藻智慧监管平台,力求实现太湖蓝藻治理从传统模式向数据驱动的智慧化模式转变——在数据汇聚处理建设方面,通过在线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将多源数据有机整合;在数据应用场景搭建方面,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搭建预警系统,同时运用网络技术与数据分析模型构建起“监测—预警—处置—评估”全流程管控体系,为太湖生态保护提供了 “数字防线”。
武进区搭建了水环境物联控制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将500余套市政井、企事业单位雨污水井、水质在线监测站及防汛泵站纳入智能管理体系,实现水位、水质数据15 分钟/次的实时采集与远程调控。平台创新性地采用“水—陆—空”一体化勘察方法,结合 AI 算法与 CFD(流体动力学模拟)技术,构建高精度三维模型,精准识别污水扩散路径。如今,得益于平台的高效运行,园区内21 条河道水质稳定在 Ⅳ 类以上,18条列入省名录的河道全部建成省级生态河道。数据驱动的精细化治理,让 “清水绿岸” 从愿景变为实景。
科技防汛:从“经验决策”到“数据指挥”的能力跃升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风险性攀升的大背景下,武进区建设综合性防汛指挥平台,整合全区数据,构建起覆盖多领域的水利数据资源池,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
数据应用场景创新方面,平台依托物联感知网络为后续分析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撑。构建水利分析模型是平台的核心创新点,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效优化资源配置和应急响应流程;技术创新方面,借助水利数字孪生平台整合6大类数据构建数据底座,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挖掘复杂时空数据映射关系,实现全域防洪除涝风险可视化推演及城市水网洪涝协同智能调控;模式创新方面,数据要素赋能的调度方案能根据灾害时空推演和风险预警结果快速生成最优调度方案;管理创新方面,运用三维仿真可视化技术完成水利防汛物资仓库数字孪生建设,精准呈现物资储备、分布及调度全流程,为防汛指挥提供直观数据支撑。
数据共享:从“信息孤岛”到“共治共赢”的制度创新
随着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如何让“每一滴水的数据”更好服务民生治理?武进区抓住“公共数据统一汇聚、共享、开放”的制度窗口期,把“用水信息”确定为区级首批高价值治理场景,率先开展全区工商业供水用水公共数据普查工作。截至目前,已初步梳理出企业自然人用水信息,覆盖全区100%公共供水区域,形成全区用水“一本账”,为“一网统管”提供实时底座。下一步,武进区将持续放大条例乘数效应,从“源头活水”到“数据活水”。
从水质改善到防汛提效,再到数据共享,武进区以“智水”实践诠释了数据治理的深层逻辑:唯有筑牢安全底线、明晰权益边界,才能让数据活水真正滋养社会治理的 “沃土”。未来,随着《江苏省数据条例》的深入实施,武进区将继续探索数据要素在水利环保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法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