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一曲京剧《沙家浜》令常熟的“沙家浜”闻名遐迩。盛夏时节,记者来到这里时,但见碧波荡漾,芦苇摇曳。九曲桥畔荷香阵阵,革命历史纪念馆前红旗猎猎,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江南水乡,正以崭新的姿态唱响“青春之歌”:80多年前,新四军将士在这里点燃抗日烽火;今天,一支由新时代女性组成的“沙家浜女子民兵连”接过革命火炬,在强军兴武、服务人民的新征程上续写着动人篇章。
走进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一块镌刻着叶飞将军手迹的石砌照壁格外醒目:“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1939年5月,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东进至此,在芦苇荡中开辟抗日战场。同年冬,部队西撤,刘飞、夏光等36名伤病员留守养伤。在乡亲们的舍命掩护下,革命火种得以保存,也因此结下了唇齿相依、骨肉相连的鱼水深情。
在展陈区,沙家浜女子民兵连指导员杭舟正讲述着“阿庆嫂”原型朱凡的传奇故事——这位复旦大学学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化身茶馆老板娘为新四军传递情报,最终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如今,一支由新时代女性组成的“沙家浜女子民兵连”接过了红色火炬。“加入民兵连,就是要把沙家浜精神刻进骨子里。”沙家浜女子民兵连连长吴琼介绍,自2009年建连以来,参观革命纪念馆、聆听朱凡烈士智斗敌寇的英勇事迹、在纪念碑前庄严宣誓,始终是新队员的“第一课”。16年来,这支队伍已发展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地方建设的重要力量。
虽是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创新“水陆两栖”训练模式,在水上冲锋舟机动、无人机侦察、战场救护、自动步枪射击等课目中屡获佳绩。
卫生员钱井芳是土生土长的沙家浜人,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一次偶然中看到沙家浜女子民兵连的招募信息,我就直接报名了,我觉得能够发挥自己专业能力,更好地为大家办实事,这是传承红色精神最好的方式。”她的训练日记写满“心肺复苏”“战伤救护”等关键词。2024年夏,她和战友在暴雨中连续奋战三天三夜,转移群众500余人,脚被划伤也坚持不下火线。
“无人机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无人机操作手万娜介绍道,“比如巡查厂区违建、汛期监测低洼易涝点,甚至在应急救援中快速锁定落水者位置。”谈起学习无人机侦察技术,她表示,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在汛期时能快速定位危险区域,大大提升了救援效率。
作为沙家浜镇的一名村干部,周艳虹始终保持着冲锋在前的劲头。“村里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我总想着第一个上。加入女子民兵连不仅能锻炼本领,更能把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到工作中。”她将在女子民兵连训练中培养出的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充分融入日常村务管理,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红色传承。
吴琼则始终致力于推动更多优秀女性加入这支光荣的队伍:“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女性既能扛起钢枪保家卫国,也能在各行各业绽放独特光彩。”她详细阐述了连队的发展规划:“首要任务是强化党组织建设,持续选拔优秀女性加入;其次是提升女民兵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最后要持续扩大影响力,号召更多女性加入我们沙家浜女子民兵连,共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白色雕塑在蓝天下庄严肃穆,叶飞题写的馆名熠熠生辉。馆内,“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主题展览通过丰富史料,生动再现着那段历史。站在芦苇荡畔,望向远方——无人机划过长空,年轻的队员们正驾驶“冲锋舟”破浪前行,80多年前的星星之火,如今已化作这片土地上最蓬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