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产业版图风云激荡,抢占未来制高点的竞逐白热化,江苏以其雄厚的产业底蕴与前瞻的战略部署,率先点燃未来产业的燎原之火。目前,江苏第三代半导体代表性企业数量全国居首,人形机器人产业整体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梯队,未来“10+X”产业体系加速成型,规模与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勇立潮头,以战略眼光锚定未来产业坐标。在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浪潮中,江苏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率先擘画“10+X”未来产业蓝图。从第三代半导体到人形机器人,从量子科技到氢能储运,江苏有着对科技趋势的深刻洞察与对自身优势的精准把握。紫金山实验室首创光子太赫兹光纤融合实时传输架构,南京大学马小松团队实现通信波段量子隐形传态,突破性成果的背后,正是江苏对“无人区”的主动探索。当其他地区仍在传统产业赛道上竞速时,江苏已将目光投向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技术制高点,以战略定力为产业升级赢得先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正是江苏从“制造大省”向“创新强省”跃迁的关键密码。
技术攻坚,以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困局。未来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核心技术的竞争。早在2023年11月,江苏省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部分优势领域开启“跃迁”式增长。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攻克沟槽型碳化硅MOSFET制造技术,镓锐芯光填补国内氮化镓基激光器芯片空白,无锡建成全球首座高真空薄膜型液氢储运模拟舱……“亮眼成绩单”绝非偶然,而是江苏长期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技术攻关到标准制定,江苏构建起全链条创新生态,让“从0到1”的原始突破与“从1到100”的产业化应用无缝衔接。这种“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坚持,成功重塑了产业竞争力,更为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了话语权。
生态赋能,以协同共塑培育“创新雨林”。未来产业的成长,需要阳光雨露般的创新生态。江苏通过政策、资本、人才的协同发力,打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雨林”。政策层面,从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到独角兽企业培育,从人才激励到知识产权保护……一系列举措为企业创新“松绑减负”。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根据自身特色错位发展,既避免同质化竞争,又形成全域联动格局。这种“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成”的生态,正是江苏未来产业“枝繁叶茂”的深层逻辑。
领跑未来,以江苏实践诠释中国创新高度。当江苏的未来产业版图徐徐展开,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省份的转型突围,更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其实,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要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未来产业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以战略定力锚定方向,以自主创新突破壁垒,以生态赋能激活潜能,方能在未知领域开辟新天。这不仅是江苏的机遇,更是中国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一跃。
站在时代潮头,江苏正以“闯无人区”的勇气与智慧,书写着未来产业的壮丽篇章。这条路或许充满挑战,但只要坚持创新驱动、生态赋能、开放协同,中国必将在全球未来产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人类科技进步贡献更多东方智慧。(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