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文博景区熙熙攘攘,文化场馆人头攒动,就连图书馆也是一座难求。在这个全年最长的旅游黄金期里,不管是毕业游、研学游,还是避暑游、亲子游,文化场馆都是文化深度体验的核心场景。眼下正值无锡市一年一度的文化场馆月,除了集章打卡、精品展览、惠民演出、亲子阅读、非遗体验等传统活动项目,锡城场馆还在通过内容升级、场景重构、服务优化,逐步构建起“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体验新生态。
■主题展览的深度策划
从“到此一游”转向“深度游”,供给侧加速升级迭代,锡城场馆精准适配观众个性化、品质化的游览期待。“‘元 朱元璋行书手谕卷’为何是元代?”“这是朱元璋做吴王时写的,当时明朝还未建立,是元末。”“唐寅的画和华察的字同柜展出,唐伯虎到底有没有在华太师家打过工?”“没有。华太师原型为明代无锡进士华察,华察比唐寅小27岁,他中进士时唐寅已去世。”……近日,“金匮遗珍——无锡博物院典藏精品文物展”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持续引发锡博参观热潮。据统计,7月份,锡博开放26天,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日均接待量近5000人次。锡博也趁热打铁,线上线下与粉丝积极互动,深度“安利”一系列特展。
锡博馆藏文物3.4万余件,作为全国知名的藏画大馆,其书画藏品是一大特色。“我们撷取院藏精品文物60余件策划了该展,书画区是一大看点,朱元璋行书手谕、邵宝行书自书诗卷、张大千为台静农六十大寿所作出行图等均难得一见,凸显无锡作为书画之乡、收藏重镇的风采。”锡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满足市民游客反复观展需求,该展已由临展改为长期展览,并将定期更换馆藏珍品,动态巡展一级文物。
展览是文化场馆的核心竞争力,高质量的展览设计和内容呈现,能够实现文物价值的深度挖掘,从而与观众产生有效互动。无锡博物院中区四层展厅,“潮起江南——上海大都市圈近代爱国实业家展”的集章处,放置着一沓留言纸,上面写满了观后感,句句情深意切。上海游客许女士感叹:“在上海没看到的展览,在无锡看到了!”据了解,该展精选了包含锡博在内的长三角地区9家博物馆近百件文物,以场景互动、数字化等方式展现近代实业家做强企业、造福地方、回馈社会、为国分忧的卓越贡献,激发了观众强烈的爱国热情。
■体验更多元,服务更贴心
暑期,锡城文化场馆在延长开放时间的同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为人们创造差异化的体验。7月28日晚,无锡市图书馆一楼共享大厅传出了《无锡景》的悠扬曲调。这是该馆打造的“艺起乐读”阅美课堂首场活动,无锡民族乐团带来了专场音乐会。音乐会前,还有木刻拓印、手绘团扇、钤印书签等体验,备受欢迎。
“我们在探索将音乐会、展览、市集等形式与场馆深度融合。”无锡市图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化场馆月期间,该馆与本地乐团合作,还将在8月21日、8月28日晚举办两场音乐会。“在图书馆听音乐会,这种奇妙的体验谁懂啊?”“看书看累了,还能听音乐,太享受了。”令读者们感到贴心的还有无锡市图划分了“读者食堂”区域,方便全天在馆的读者。
从单向输出到多元参与,从“参观打卡”到“全链条式体验”,锡城的文化场馆正变得“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在无锡美术馆不仅可以席地而坐,还能在专业画师的指导下临摹创作,甚至能够参加画展;换上汉服,捧起经典,孩子们化身小书童,在东林书院,听风穿回廊,执笔轻挥洒,触摸传统文化;钱锺书故居内,游客们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全息投影,切身感受钱氏家族敦厚质朴、勤勉奋进的文风;走进鸿山遗址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的童声让厚重的历史变得生动起来,设计精美的文创产品更是让人爱不释手……
■文化认同与品牌共建
暑期是文旅消费旺季,也是文化场馆吸引公众参与、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时段。“今年的文化场馆月,我们与小红书‘遛遛生活’IP合作,以‘甜遛遛的锡式生活’为主题,将更多沉浸式体验融入文化场馆,带领市民游客探究分享身边的美好生活。”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场馆月期间,无锡博物院、无锡市图书馆、无锡市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无锡美术馆、东林书院和名人故居管理中心、无锡大剧院、锡剧艺术中心及各市(县)区文化场馆联动,推出400余场活动,线上线下打造多个话题,凝聚文化认同,彰显城市形象。
《无锡市繁荣文化旅游业若干政策措施》实施以来,锡城文化场馆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探索以市场化的方式举办精品特展、临展,打造活动品牌,开发文创产品,提升活动的专业性与吸引力,满足公众文化需求。“锡博终于出文创雪糕了!”无锡博物院一楼文创区,市民小杨举起“元春水玉带扣·海盐味雪糕”拍照打卡。“文创产品的开发已经从纪念品转向了‘情感符号’。”锡博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创产品的热销折射出公众对文化符号的情感认同,该院长期面向社会征集文创合伙人,期待企业及设计团队与其共建锡博文创品牌。
在文化认同与品牌共建中,锡城文化场馆正逐渐从“文化容器”向“文明对话平台”转型。专家指出,未来,文化场馆需持续探索“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合路径,真正实现从“流量入口”升级为“文化生态构建者”。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