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轮赛事过后,“苏超”热度不减。赛场内气氛热烈,赛场之外的“第二现场”同样火热。映月里、南尖公园等户外公共空间通过大屏直播赛事汇聚人群,变身“全民客厅”。加油声、碰杯声与烟火气交融,“城市客厅”的功能在全民观赛的氛围中进一步凸显。
作为城市展示自我的“门户”,“城市客厅”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商业风貌、地方个性、人文温度和历史记忆,吸引着人们走进、了解、探寻这座城市。作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一环,“城市客厅”的涌现给城市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如何在“城市客厅”中更好地展现地方特色?未来如何进行系统性布局,增强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探访。
会客
用亲和力和场景力拥抱新生活方式
傍晚,夏日熏风中的太湖广场一派热闹景象,众多市民在这里散步、闲谈、打球……亲子温馨互动、人宠和谐共生的画面随处可见,每个人都能在开放的绿地中自由“吸氧”。“有步道、有器械、有场地,还能坐下来喝杯咖啡,我很喜欢和家人朋友来这里逛逛。”市民吴先生说。
近年来,无锡循着“有序更新”脉络,打造了众多可供“席地而坐”的“城市客厅”,并从宜居的生活空间向更广阔的范围拓展。不断焕新的家门口“口袋公园”、被激活的闲置桥下空间,都让市民在“找回附近”的同时享受着“我的城市”。
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城市客厅”的打造将重点放在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和喜好上。当下,年轻人偏爱寻找“个性”与“有趣”,许多公共空间在焕新时不约而同将打破传统、场景化、圈层化的非标商业作为着力点。沿着运河畔的步道走进“南尖慢谷”,契合年轻人调性的商业业态绘就宜业、宜居的公园生态图景。无锡皓美星和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是南尖公园的运营方,总经理丁雪表示:“南尖公园在空间和商业布局上突出‘轻文旅’和‘微度假’概念,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年轻一代。希望人们在体验慢生活美学的同时,看到城市年轻态、有活力的另一面。”
爽点消费时代,“城市客厅”的商业布局不仅强调购买力,更通过一种场景氛围和生活方式关照人的精神空间。无锡市惠山区城市家具主题展示区通透开敞、锡虞路立交桥下空间时尚潮流,越来越多的“城市客厅”在无形中涵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位于南尖公园的回美术馆是无锡首家当代美术馆,通过艺术展、艺术品和体验区唤起人们对当代艺术的关注,让青年体味“艺术慢生活”新场景。
待客
“实体名片”如何进行城市推介?
“城市客厅”高度浓缩城市的功能与服务,看不见的文化底蕴、城市个性也蕴藏在真实的实体空间里。作为展示城市的一张“实体名片”,“城市客厅”该如何做好城市推介?
作为城市入口,无锡硕放机场七月初开出首家手工皮具主题快闪店“质做·手工皮具生活馆”,在不断优化商业布局中给旅客带来多元、便捷的体验。而焕新后的无锡火车站南广场,将通过改变景观、优化交通和业态刷新游客入锡的第一印象。
与此同时,一批融汇城市历史文脉与现代潮流的新型公共客厅也随之出现,传递着城市与时俱进的开放心态。百年工商名城是无锡鲜活的城市名片,众多工业遗址的更新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活化利用的方式使存量空间重焕生机。运河汇紧扣年轻生活方式,IROW、CUBO5等数家潮流买手店以及各类烘焙轻食、特色餐饮,都体现出既有城市历史感、又具年轻态的生活空间。“南尖慢谷”则对仓储建筑群进行活化,植入了特色餐饮、婚嫁产业及与文化艺术息息相关的新业态,让工业遗产焕发新生。
从东林书院、无锡博物院等文化场馆,到串联运河艺术公园、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的“古运河圈”,文体旅商融合背景下,文旅资源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和底蕴的窗口,以一种“欢迎”的姿态向外对话,成为城市推介的增量资源。惠山映月里今年开街后,热力值持续上涨。无锡文旅产业更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彦璋介绍,惠山古镇承载着无锡千年厚重历史,映月里在景观设计和对历史建筑更新改造时,着力体现城市的水脉、文脉,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契合无锡打造“音乐之都”的目标,植入国乐、国潮等新概念,意在打造一个可体验、可感知的人文会客厅和微度假胜地。陈彦璋说:“对于城市产业而言,‘城市客厅’还有着‘发动机’的作用,能吸引更多创新创业的人在此集聚,从而促进城市发展。未来,映月里还将以音乐为发展方向,举办更多音乐会、街头表演,并引入唱片店、音乐酒吧等新业态。”
好客
如何让“城市客厅”更“友好”?
今年初发布的《无锡市城市更新办法》,强调城市更新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改善、优化,实现产业结构、环境品质、文化传承等全面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客厅”不仅是市民的休憩地、外来旅客读懂无锡的窗口,也是无锡延续总台春晚分会场“长尾效应”、探索文体旅商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如何让“城市客厅”更好地发挥核心功能,面向每一个具体而真实的“人”,进一步增强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
无论是生活附近的街巷,还是沿山滨水、有边界的节点,都是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王嘉认为:“从‘家’的角度来看,客厅是生活的一个最基本单元,而城市的概念就是放大的‘家’,因此‘城市客厅’要承载‘家’的功能。应当具有整体思维,沿着生活轨迹将道路、广场以及公共节点等空间串‘珠’成‘网’,围绕人的需求强化生活配套,持续完善智慧生态等细节,提升服务品质,并将城市特色结合更具吸引力的设计语言加以体现。”
作为城市文旅服务的重要窗口,“城市客厅”在传播城市形象、激发消费活力方面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城市文旅差异化的竞争力也体现在这一实体空间中。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与传媒学院老师黄维克认为,“城市客厅”应是一个大家愿意聚集且能互动的多功能融合体,规划是“龙头”,未来的布局应当着眼整体,与周边的交通枢纽、文化设施及文旅景点联动发展,形成“客厅经济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广泛应用科技元素,让客厅更“聪明”,方便市民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