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双边发动机启动正常,看手势滑出,再见!”无锡硕放机场“00后”机务工程师王奥的耳机里传来机组的问候,停机坪上,他和同伴挥手“拜拜”。没过多久,又一架民航飞机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7日下午3点10分,无锡硕放机场机坪地表温度突破50℃,而这,不过是2025年暑运中,“飞机拜拜员”酷热工作日里最平凡的瞬间。
“飞机拜拜员”实际是机务工程师,负责飞机维修方面工作。早先,因为他们有节奏的卡点挥手视频,一度冲上了网络热搜,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机场气氛组”。其实,他们每一次挥手的背后,都承载着对飞机成百上千项的检查,也被称为飞行安全的“定海神针”。
时间回拨至当天下午2点5分。机坪上热浪翻滚。王奥紧了紧汗湿的冰袖,与搭档孙凯站在指定位置,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航班。他们“全副武装”:冰袖裹臂,面罩护脸,耳塞紧扣,工具箱随时“待命”。
引擎的轰鸣由远及近。王奥手握红色指挥棒,辅以精准的手势引导,庞大的机身缓缓驶入机位。一个干脆利落的“抹平”手势,将飞机“定格”在指定轮挡线上。
“驾驶舱位置高、有盲区,指挥棒能引导飞机精准停靠。”孙凯向记者解释,“‘抹平’是指挥机组关闭发动机。”凭借40多种手势,“拜拜员”们成为飞机的“眼睛”,确保每一次停靠分毫不差。
整个接机过程仅10分钟左右,但这只是开始。孙凯将耳机插进机头下的通讯面板。从机组处快速了解飞行情况后,便化身“飞机医生”——检查机身结构、起落架轮胎状态、发动机叶片……完成一项,便在检查清单处勾一项。这场细致入微的“全身体检”持续了30分钟左右。
“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一处都不能疏忽。”孙凯抹去额头的汗珠,蓝色工装后背已洇出大片盐霜,湿透的衣衫紧贴皮肤:“我们每天在机坪8小时,走三万步是常态,一年得磨坏四五双鞋。”循着这句话瞧向他的球鞋,鞋底边缘已经泛白,磨损痕迹清晰可见。
高温下的奔波从未停歇。两人瞥了一眼航班表,抓起工具,马不停蹄赶至下一机位。2点50分,两人已就位,烈日下,新的“战斗”拉开帷幕。
“飞机没有汽车那样灵活倒车的能力。”机场相关负责人解释,基于安全与行业标准,飞机在离开停机坪、抵达启动点前,发动机必须保持关闭,依靠牵引车完成“倒车”。因此,送机的第一步,便是插入转弯销。“它就像一把‘钥匙’,只有插进去了,才能让飞机在牵引车带动下顺利转弯。”王奥向记者介绍,若没有这枚插销,飞机在推出过程中,转向结构会受损,安全隐患随之而来。
此时的“拜拜员”化身飞机的“人工雷达”。孙凯通过耳机与机组人员实时沟通,指引拖行路线,细心规避路上的障碍。待飞机平稳进入滑行道,牵引车便可撤离。
“拔下这枚插销,是出港的结束,却是飞行旅程的开始。”王奥俯下身,快速将其拔下,走到安全位置后,高举红色的飘带向机组示意。挥手告别间,引擎轰鸣,飞机加速驶向跑道,融入天际。
暑运是一场硬仗,旺季期间,他们每人日均接送可达15架次。尤其是在台风天气下送机,每一步都需格外谨慎。“越是看似简单的工作,越不能轻视。”“拜拜员”明白,自己肩膀上这副担子的分量。
(徐兢辉、见习记者 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