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7个“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分别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吉林、上海、山东等地设立全国主会场,并依托“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平台,开展线上赛事活动。各地方、各单位同时广泛开展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指导、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国民体质检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等活动,以满足群众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自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写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随着一项项重磅文件、政策出台,人人参与运动、全民参与健身已蔚然成风。在体育公园里轻松get“运动自由”,在光影斑驳的林荫道来一场Cityride,在运动场馆中尽情“燃烧卡路里”,在乡村广场上“舞”出文明新风尚……放眼神州大地,“会健身”“健好身”已成为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元素”,为美好生活增添更多色彩。“处处皆舞台、人人乐参与”的理念跑出全民健身“加速度”,奔向更具活力的未来。
从增量到存量,抓住“健身去哪儿”牛鼻子。去哪儿健身,是群众关心的问题。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进程中,各地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从“有没有”到“优不优”转化,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缩小。江苏淮安充分利用城市公园绿地、桥下等“边角料”空间,见缝插针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河南洛阳把步道建到连接体育公园的过街天桥上,“天上”的全民健身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浙江舟山对游泳馆进行全面智慧化升级改造,提供线上预订、查询、支付、导航等功能……在全国各地,一个个便民利民的“15分钟健身圈”正陆续建成,解锁群众家门口的“运动自由”。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群众“健身去哪儿”不再是难题,有着越来越好的答案。
从高水平到更高水平,服务群众没有休止符。随着时代的发展,全民健身与赛事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城市文旅、乡村振兴等事业同频共振、相互交织,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大群体”格局初步形成,蓬勃跃动的身影构成最动人的发展图景。“苏超”“浙BA”“龙超”“草原村排”等民间赛事火热出圈,不仅是百姓生活中的“乐子”,还成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更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冰天雪地里有“金山银山”,黑龙江哈尔滨将“冷资源”打造成“热产业”,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江苏淮安让全民健身的星火燎原成势,借助马拉松比赛的影响,让赛事“流量”变消费“留量”,实现“体育—民生—发展”良性循环。
全民健身“燃”起来,幸福生活“嗨”起来。踏上新征程,大众对健康体魄的追求、生命质量的要求、美好生活的渴求愈发强烈。未来,全民健身事业必将蓬勃发展、再上层楼,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健康基础和强大精神力量。“躺平”不如“动起来”,让我们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奔跑吧!(周雷)
编辑 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