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笛长鸣,中欧班列犹如“钢铁驼队”,驰骋在新时代的壮丽画卷中。在无锡西站,有这样一群“钢铁驼队”的守护者,用汗水助力“无锡制造”走向世界。
“停车,停车……”23日10点10分左右,伴随着清晰的播报语音,一列长达44节的货运列车缓缓驶入无锡西站。列车刚停稳,调车长杨恒便快步上前,敏捷地攀上车厢,开始进行车厢防溜作业。
三伏天,早上10点的气温就已经超过了35℃,被烈日炙烤数小时的铁皮车厢,表面温度更是飙升至60℃以上。“每天光爬上爬下车厢,就得四五十趟。”杨恒摘下手套,指腹因长时间被汗水浸泡,泛着发白的褶皱,“人跟货走,什么时候货物装卸完毕,才能趁着间隙歇口气。”
作为苏南中欧、中亚班列转运的重要节点,这里每天要处理大量货物。数据显示,进入暑运后,货运量更是持续攀升,仅6月以来,中欧班列已发货400余标箱,海铁联运班列发货超7000标箱。为此,近期调车人员每班平均作业10小时,完成调动车辆200余辆,人均日行步数近2万步。
持续高温下,“全副武装”成了硬性要求,短袖、短裤、露趾凉鞋均被禁止。“车厢和货物的棱角多,长袖长裤能防划伤,此外,高温作业,工装还能起到隔热保护作用。”无锡西站副站长周宏解释。如何在防暑和安全间找到平衡?车站提供了不少“柔性保障”:每天准备绿豆汤解暑、盐汽水补电解质;休息室里空调常开,让大家能快速恢复体力……
编组、取送、摘挂……一套流程完成后,杨恒跟着列车返回到发场。很快,他又会带着下一列货车回到作业区。在这样的来来回回中,一趟趟货物从无锡西站出发,穿越山海,最终抵达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手中。
(徐兢辉、陆飞宇、见习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