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旅部相关专家预测2025年暑期消费新图景——除了常规的自然景点,世界文化遗产探访与情感共振型文化体验正成为游客的“心头好”。
记者发现,在锡城,不少跨界人才正在用与以往不同的创新思路,与旅行者一起“重构”旅游生态,让“到此一游”的浅层观光,转变为深度认知与情感交融的“深度沉浸”体验。
换种方式,景点变得更人文
“很多本地游客的感受是,重新认识了这条街。”今年是无锡新东方文旅研训负责人尹佳奇开发本地研学游的第3年,他发现,今年产品的销量同比翻了一番,“游客对景点的‘求知欲’比以前更强烈。”他说,有次他带着无锡某初中学生游览景区时,讲着讲着就有学生掏出本子记笔记。
改变意味着,传统观光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旅游需求。融入在地文化元素,打破日常认知边界,才能提升旅游体验的吸引力和附加值。为此,尹佳奇和团队不仅在选点时侧重梅里古镇、寄畅园、南长街等文化属性较高的街区、景区,更在路线、内容设计上独辟蹊径,“像游览南长街我们没按常规方式走,而是从南水仙庙反向走,途经大窑路、伯渎桥,一路向北。”尹佳奇介绍,在这条“不走寻常路”的路线中,培南小学的红色历史、泰伯奔吴的故事、民族工商业家族的创业史等都会有详细讲述。
普通导游讲15分钟的线路,他们能讲上2个小时,在这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在地文化的挖掘。开发新路线时,一次又一次地踩点,反复磨稿,所有沿路的牌匾、碑文都会拍照、拓印,逐字解读,“刨”出对应的史实和故事。他们会请教本地文化学者、大学教授,并查阅方志、县志,确保每一句话都有史可考、有据可依。“现在游客的知识储备量也越来越大,我们得确保成为目的地的‘专家’。”
作家赋能,跟着书店去旅行
锡城润生书局内,主理人武频圆正策划新一季“作家领航的文化之旅”路线。在书店书友所拍摄的泉州研学照片里,旅行作家黄元琪举着扩音器站在洛阳桥头,团友们俯身触摸宋代筏形桥基。“作家讲述家族迁徙史时,很多游客都听哭了。”武频圆说,早在七八年前,他就设计推出了“跟着书店去旅行”系列,以江浙沪的独立书店为核心,游玩周边文化景点,书友们跟着他去了杭州毗邻西湖的美术馆、名人故居,南京的金陵刻经处,苏州的艺圃、苏州美专等地。在他看来,书店顾客多为文化消费意愿强的群体,与文化旅游的目标人群高度重叠,再通过会员体系、读书社群等形成口碑传播,可以实现精准营销。
最近这两年,武频圆开始尝试将书店、作家与文化旅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定制团”。以6月份的泉州阅读研学之旅为例,“旅行作家黄元琪带队”的旗号一经打出,就迅速成团。“每到一处,黄老师都会分享在地文化故事、她的体会感受等,参与的团员都说不虚此行。”在此之前,书店与《和苏东坡吃茶》作者周重林合作的访茶之旅,也吸引了不少上海、杭州等地的读者来到无锡,完成了一次人文浓度满满的周末游。
“现代游客寻求的是情感身份认同。”专家分析,“当‘黄元琪们’以文化IP为媒介,将个人叙事融入目的地基因,便形成了最具黏性的情感消费场域。”而润生书局的书店+文旅探索还在继续:他正在尝试联系更多独立书店,合办“读城记”活动,把城市人文走读与书店沙龙相结合,将读者与旅行爱好者邀请到无锡来。
场景联动,更多维度去体验
7月15日,无锡博物院“行走”系列研学旅行暑期首条游线“江南古桥”带着孩子们开启了古桥探秘之旅。“江南古桥”“运河盛事”“文人雅事”三条线路一经推出就瞬间满员。博物院的专业导师准备好了“解密手册”:有复刻的文人案头实样,有能亲手测量的桥拱图纸,还有能沉浸式体验的漕运场景。
“从来没想过,我们会用这样的方式打开历史。”在谈到文化讲解时,无锡博物院工作人员李静远笑称,要让人们愿意亲近文博场馆,表达方式必须变。自小学习书画,专业学美术史的她,一开始觉得,给游客做讲解手到擒来。但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普遍反馈说感觉讲得真好,但就是听不懂。”渐渐摸索后,她发现,文化讲解不是知识灌输,而是搭建现代人与传统对话的认知桥梁。她开始从游客的感受出发,带领他们“入画”。
如今的无锡博物院,在传统讲解员的基础上,通过沉浸式场景、联动景区、数字化手段等创新方式,将文化从“知识”转化为“体验”,从“过去式”变为“进行时”。在讲到倪瓒高远的意境时,李静远等工作人员把游客带到鼋头渚,站在跟画作同样的视角,从石头的褶皱、树叶的多少入手,走进画家孤洁的内心世界;在向孩子们讲述“吴地文明”时,锡博研发AR系列课程,运用AR即时效应、三维建模等方法,使遗存的实物“活”起来,更加真实、立体地呈现在眼前。
“讲解不只是我说你听这一种方式,能让沉睡的历史焕发当代光彩,才是最生动的讲解。”李静远道出了她跨界尝试的期待:与游客一同旅行,用更多维度解读山水人文。(韩玲、黄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