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江傍海的南通,向海图强的步伐始终铿锵有力,沿海渔村亦在时代浪潮中悄然蝶变。如东近海村是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苴镇街道)的一个小渔村,全村只有623人,拥有滩涂面积近2万亩。近年来,村里依托海洋滩涂资源,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渔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昔日落后的小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清晨的近海村码头,一派繁忙景象。滩涂养殖船满载而归,工人们通过长长的传送带,将一筐筐鲜活的花蛤装车运往市场。近海村党支部书记何恒华介绍,滩涂养殖是村里的富民产业之一。“我们村有个全民股的公司,叫港湾滩涂养殖有限公司,我们很早就开始走市场化运作。从2007年开始到目前为止,每年不低于7000块钱一户的分红。”
时光回溯到何恒华就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005年,那时的近海村村营收入仅6万元。如何彻底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何恒华意识到,近海村全域大多为盐碱地,无法发展常规种植业,因此,充分利用村里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是发展的关键。他将原有的800多亩废沟塘、荒草地复垦整理,有序发包养殖区域,规范化养殖,同时将1.98万亩滩涂面向社会租赁承包。

就此,近海村的“蝶变之旅”拉开帷幕,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我们近海村是一个依海而生、傍海而建、拓海而兴的小渔村,有着丰富的土地和滩涂资源,我们村的特色产业布局以南美白对虾幼苗养殖、河蟹幼苗、滩涂贝类养殖、紫菜幼苗养殖加工、近海捕捞等为主。截至2024年年底,村民纯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50万元。”何恒华说。

南美白对虾育苗养殖是村里的富民产业之一。一座座养殖大棚内,不少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我这里的养殖规模是15亩左右,29个塘。春季产值较好,单个大棚产量约1700斤。产品主要供应上海,还有湖南、江西等地。”养殖户朱明军正在给秋季虾苗喂食,虽在闷热的大棚里,满头是汗,却一脸笑容。
据了解,近海村南美白对虾育苗每年亩产1300公斤左右,每亩净利润可达3万元。不过,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容易带来环境问题,因为养殖尾水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水质富营养化。村里专门制定了生态治污与景观建设相结合的治理方案,投入了600万元用于建设780亩南美白对虾的尾水处理设施,保证尾水达标后排放。何恒华介绍:“在发展的同时,我们村注重生态环境的打造,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对全村的道路、河道、户厕等进行了改造,到目前为止河道生态化打造、道路绿化、全村亮化、户厕改造、污水纳管收集处理、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收集处理、垃圾日产日清都达到100%。”

2021年,近海村抓住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建设的契机,先后投入400万元建成水上公园、游客服务中心、民宿等休闲农渔业旅游项目,大力推介“近海渔湾”乡村旅游品牌。同时,村里还配套建设了亲水公园、陆地公园、文化广场、村史馆等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氛围中共享文化高质量发展成果。“到公园里转转,有的时候跳跳舞、看看电影,文化生活非常地丰富,家庭生活比过去好了几十倍。”村民刘承新高兴地说。



近年来,近海村先后荣获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江苏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何恒华本人也获评江苏省“百名示范”村(社区)书记。“未来,我们还将带着村民一起加油干,在做大做强特色水产育苗、养殖的基础上,注重产业链的前延后伸,高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让近海村的天更蓝、水更清、村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记者 田贵萍 刘慕娴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