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点,昆山开发区太湖路夜市的霓虹灯次第亮起。摊主李琼琼进入统一制式的餐车,熟练地接入三相电启动油烟机,嗞嗞作响的羊肉串香气瞬间弥漫开来。“以前在路边摆摊,看到城管就得跑,现在有了固定摊位,每月能赚大几千,上个月刚把老家的孩子接来昆山上学。”李琼琼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把烧烤递给排队的市民。
如今,这场“烟火气”与“秩序感”的和谐共生,源于今年初《昆山市流动摊点治理指引》的出台。以此为指导,昆山开发区细化制订《昆山开发区流动摊点综合治理实施方案》,通过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推动太湖路夜市实现从昔日“油烟扰民、占道堵路”的治理难题,到如今“规范有序、便民惠民”文明亮点的根本转变。
“就在半年前,一到晚上,卖小吃的就把摊位推上主干道,油烟飘进居民楼,大夏天的,家里都不敢通风。”家住附近的李师傅回忆道。
但另一面,怨声不断的背后是更复杂的民生图景。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昆山高度集聚精密制造与电子信息产业,吸引了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太湖路夜市位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与小区中间地带,覆盖约15万居民。“我们下班晚,周边餐馆关门早,路边摊是相对方便的选择。”在附近工作的杜先生坦言。
市民对秩序的渴求与对便利的需要、摊贩对生计的依赖与城市对管理的要求,这组尖锐的矛盾,让昆山住建部门陷入深思。“如果简单‘一禁了之’,看似解决了投诉,却可能切断摊贩的活路,也让市民生活失了便利。治理不能只算‘秩序账’,更要算‘民生账’。”昆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城市管理局局长陈科宇说。
为了找到矛盾的“解铃人”,在落实昆山今年启动的“换位跑一次”全面部署行动中,队员化身“摊主”,体验申请摊位的流程;变身“居民”,倾听深夜的油烟噪声困扰。“在太湖路走访时,昆山烧饼哥苏庆龙的话让队员们触动,‘我们不怕管理,就怕没章法。以前东躲西藏,天天提心吊胆,就怕被抓。现在好了,能安心在这里做点小生意,这感觉真好’。”昆山市住建局城管执法大队办公室副主任陆佳晨说。
一次次蹲点、一场场深谈,治理的核心密码逐渐清晰:矛盾的本质,是不同群体对公共空间使用权的合法诉求存在冲突;治理的关键,不是“堵”而是“疏”,不是“对抗”而是“平衡”。
基于此,《昆山市流动摊点治理指引》的框架逐渐成型,三个核心亮点直指痛点:分类施策,让治理更“精准”。按业态、区域、季节“量体裁衣”,在水果销售旺季指导设立季节性疏导点,在工地周边为工人设置临时就餐疏导点;三定管理,让经营更“安心”。明确疏导点的经营区域、卫生标准,让摊贩有稳定预期,市民有清晰感知;技术赋能,让管理更“聪明”。推广“苏e摆”小程序,实现摊贩信息录入和精准管理,并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既防“回潮”也保“长效”。
太湖路夜市管理方负责人张志刚指着改造后的摊位区介绍道,今年5月,昆山开发区投入355万元,开展地面硬化、通水通电、配备油烟净化等改造,可容纳摊位96个,提供161个机动车停车位。自7月试运营以来,市场日均客流约2000人,节假日等高峰期可达5000人,周边流动摊贩投诉环比大幅下降85%。
当夜市走向规范化,城市烟火气得以在有韧性的治理中越烧越旺。“以前开摊提心吊胆,现在搞得规范了,客源有了保障,收入翻了3倍。”主营炒菜、烧烤的摊主谢亚海也是从“游击”转正的摊主之一,乐得合不拢嘴。
周边居民的态度也从“投诉不断”转为“连连点赞”。李师傅笑着说,“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人多却不乱,地面也干干净净,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人气。”
治理理念的革新,交出了一份民生温度与城市精度并存的答卷。从“堵疏失衡”到“刚柔并济”,昆山已累计建成疏导点100处,可容纳摊位3447个,不仅谱写了“民生为本、精细善治”的治理新篇,更塑造起独具昆山辨识度、契合市民多元需求的美好“夜”态。
陈科宇表示,年底前,昆山将依托大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新增固定疏导点11处、摊位779个,通过点位规范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与特色化运营,持续推动社会面摊点有序减量,达成城市治理“标本兼治”的深层突破。
(苏报记者 周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