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正式公布,中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成功入选。其中,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灌溉工程与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的申报工作,全程由河海大学团队提供技术支撑,为两项千年水利遗产成功“出圈”、跻身世界名录筑牢了坚实基础。
从5000年前良渚古城的水利奇迹,到流淌千年的灌溉工程遗产;从芍陂“活着的水利史”的保护传承,到云南元阳科技焕活哈尼梯田文化遗产,河海大学始终以水利学科优势为笔,以科技赋能为墨,在中华大地的文明遗产图谱上写下浓墨重彩的水利篇章。一代代河海人用专业坚守与创新精神,让沉睡的水利遗产重新焕发生机,为实证中华文明、传承文化根脉注入了强劲动力。
解密良渚水利工程:实证五千年文明的“河海答卷”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向世界宣告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真实性。这一时刻的背后,凝结着河海大学古代堤坝工程与技术研究团队的三年心血。
时间回溯至2016年,当时良渚申遗需要论证四个关键要素: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和以玉器为代表的出土物。外围水利系统论证不充分的“短板”备受质疑,是申遗的瓶颈。当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因良渚申遗缺乏专业水利学术支撑而一筹莫展时,河海大学团队主动请缨,从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另一个项目的“救火队”变身为良渚水利研究的核心力量,“作为河海人,能证实良渚水利系统的存在,是值得骄傲的使命。”团队负责人袁俊平教授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初心。
可真正走进良渚的山,大家才发现难度远超想象。5000年的风雨早已重塑了地形,当年的水坝痕迹藏在荒草、乱石和茂密的树林里,所谓的“现场”更像一张被揉乱的古地图。队员们只能揣着手机地图,在山里深一脚浅一脚地靠定位反复比对,“边走边找”熟悉地形。三年里,团队成员的足迹遍布良渚水利系统的每一座山,最终揭开了由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神秘面纱。
为了厘清水文地质情况,他们把周边1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跑了个遍。终于,口高坝、平原低坝、塘山长堤等11 条水坝的轮廓渐渐清晰:估算下来,这些坝体的总土方量达288万立方米——若按每立方米需3个人工计算,要860万人工才能完成。试想,在没有机械的年代,1万人全年不休,得干两年半;只靠农闲的100天,1万人要干近9年,再加上古城建设,前后得耗几十年!这一结果令所有人无不折服,在5000年前,只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才能进行这么复杂的规划设计,才能调动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持续进行工程建设,并完成后勤保障。
更令人惊叹的是良渚人的智慧。团队成员在坝体取样时发现,良渚人竟会在坝体内填筑淤泥和“草裹淤泥”(用草绳捆着淤泥块),坝体外侧再包一层黄色黏土——这结构,活脱脱就是现代“黏土心墙坝”的“古代版”!试验显示,其防渗效果甚至达到了现代工程标准。他们还发现,良渚人巧妙利用天然山谷当溢洪道,甚至在没有现代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周边坝体几十米的高度也精确控制在科学范围内。这些精密的规划,无一不证实这是兼具防洪、蓄水、航运、灌溉、调节水系等多重功能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这些发现,将中国水坝历史向前推进1000多年!更改写了世界水利史。
2019年,团队提交了《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及工程技术研究》等报告,成为申遗文本核心附件,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现场考察期间,团队的两场专题汇报和筑坝技术演示,让评审专家莉玛・胡贾当场表态:“我没有任何问题了。”正如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王宁远所言:“他们的工作是申遗关键时刻的雪中送炭,救了我们一把。”
这场跨越五千年的“对话”,不仅实证了良渚文明的“国家形态”,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厚重。
助力灌溉遗产:让千年工程流淌向未来
2023年11月4日,江苏洪泽古灌区成功入选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消息传来,令陈菁教授团队成员振奋不已。团队全程提供技术支持的种子,在这一刻,终于结出了硕果!
洪泽古灌区的故事,要从公元 199年说起。三国时期,这里叫“破釜塘”,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少有的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且沿用至今的水库型灌溉工程。如今,67.25公里的洪泽湖大堤、15公里明清石工墙、5条源自三国、唐、清的灌排河道,5尊清代镇水铁牛、34块石碑、300多块石刻以及滚水坝遗址、决口遗址等,组成了蔚为壮观的工程遗存。更珍贵的是,这里藏着延续118年的滚水坝运行记录、连续127年的水位观测记录,众多上谕、奏疏、治水论著、治水工艺、传统习俗、神话传说等丰富的非工程遗存,像一串珠子,串起了千年的灌溉智慧。
可在申报初期,陈菁教授团队却犯了难,时间紧、基础资料少得可怜,就像要给一位千年老人写传记,却找不到他的生平档案。没有资料,就自己挖,陈菁教授率领近10位教授、副教授、博后组成的团队迎难而上,深入古灌区现场踏勘,翻遍各类资料挖掘史料,广泛咨询各类人群进行记录,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梳理。
最终,团队不仅成功还原了洪泽古灌区的灌溉排水体系和灌溉发展演变,更编制出详实的申报文本。团队的努力也终于开花结果,申报材料得到了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的高度认可。
如今,洪泽古灌区的水仍在滋养着两岸农田。而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项,位居世界第一,河海人用专业让这些千年工程“说话”。不仅仅是洪泽古灌区,正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的句容赤山湖也是由河海大学参与申报,河海人用学科技术证明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治水智慧,从来都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流进新时代的活水,这些千年工程在当代依然滋养一方水土,继续流淌向未来!
守护芍陂文脉:为“中国活着的水利史”绘就蓝图
安徽寿县县城以南约三十公里处,安丰塘(芍陂)的水波里,倒映着2500多年的云影。这是与都江堰齐名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古时候被誉为“天下第一塘”。这座始建于春秋时期的水利工程,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为“我国历史上很早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更被誉为“中国活着的水利史”。
2018年,河海大学专家团队走进了芍陂,扛起了规划保护利用的大旗。那年3月,河海大学郑大俊教授带队的18人专家组,开始了对芍陂的“全面体检”。他们踩着田埂考察灌区,钻进4个乡镇的村委会座谈,跟县发改委、农委、水利等部门的深入座谈,“农田水利是怎样的、生态保护怎么做、产业发展怎么干”,围绕这三个专题,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三个月后,芍陂保护与发展研究规划咨询会在河海大学举行。多部门专家齐聚一堂,这场高规格会议的背后,正是河海团队对芍陂的“全面体检”后,深度调研成果的初步呈现。随后,在不间断的调研基础上,河海大学团队把“文化、民生、生态、艺术、数字、产业”六个关键词,变成了芍陂六张具体的规划图。
团队还给芍陂画了三个“圈”:63平方公里的核心圈,763平方公里的辐射圈,2160平方公里的协调圈;还定下了2018到2035年的分期目标,就像给这位“千年老人”制定了一份细致的“健康计划”。
2018年年底,《中国芍陂(安丰塘)保护与发展研究规划》出炉,三篇十七章里,既有从春秋到当代的功能演变史,也有文物保护、生态修复的具体方案。正如时任安徽省长李国英说芍陂是“人文中国的精粹”,而河海大学的规划,正让这份精粹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如今的芍陂,既能灌溉万亩良田,也成了人们触摸历史的好去处。
为梯田“量身定制”节水方案:科技赋能千年农耕文明
在云南元阳,哈尼族人世代守护的梯田被誉为“大地雕塑”。如何让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在应对干旱、气候变化中持续传承?河海大学的科研力量,正为其注入现代智慧。
今年,哈尼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名单,在申遗的背后,正是河海科研团队在全力支撑。但其实,四年前,河海大学课题组就与哈尼梯田结下了不解之缘。
“梯田要常年有水”“梯田的水不能干”等是当地至关重要的传统经验,受青年劳动力流失、全靠人工种田、稻作劳动强度大且经济效益有限等因素影响,当地一些年轻人认为全年管水、保证田里有水等非常麻烦且没有必要。为了给千年梯田传统经验传承提供科学支撑,河海大学团队多次深入山间,实地调研为这一古老经验提供科学支撑。
2021年7月18日,是一个让课题组成员十分难忘的日子。那天,课题组从海拔1800米的梯田向下逐级考察和选点采样时,突遇暴雨,山上汇集的雨水也倾泻而下,部分路冲毁了,部分田埂坍塌了,天色乌黑,附近杳无人烟,手机信号也非常微弱,情况十分危急,可已经接近最下面一个采样点了,唯一的女老师褚琳琳坚定地说“还是采完样再回吧,山里上下一趟可太不容易了”。是啊,2000多级的田块全靠步行拾级而下,山间湿气大,山路湿滑,或行或爬,每一步都十分艰难,现在,已经离成功很近了。于是,大伙儿互相鼓劲,浑身湿透、赤着脚在田里继续采样,最终在夜色中回到村里,完成了采样工作。
这样类似的调研工作还有很多次,河海大学课题组多次开展水土资源调查、水田和旱田土壤采样分析、土壤入渗现场试验以及干湿交替模拟试验等研究工作,证实了哈尼梯田土壤沙质成风高,一旦干了,土质就会疏松,第二年再放水进去,梯田就会塌掉。科学的数据和通俗化的表达,课题组揭示了哈尼梯田“不能干”“要长年有水”传统的科技探秘,为千年梯田传统经验的传承提供了科学支撑。
正是有着前期多年的科研基础,2024年,当哈尼梯田提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时,河海大学课题组为此组建了专门团队,虽然时间紧、任务艰巨,但三年来哈尼梯田科研成果为团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灌溉工程遗产溯源与演变的科学考证过程中,课题组克服了古籍和方言晦涩难懂,查阅了海量历史文献资料,寻访了上百位哈尼族老人,并且对近五万亩梯田、水源点、水系、灌排沟渠等遗址进行了详细勘察、定点定位和测量等。
“为了这千年遗产,我们拼了!即使再摔倒百次,也要爬起来继续前进”。
2024年的夏天,课题组开展了持续一个月的哈尼梯田现场考察。考察期间,成员们每天早出晚归,跋山涉水,步行里程达千里。由于受高温、蚂蟥蚊虫、恶劣天气、复杂地形以及时间限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每位成员平均体重减轻近十斤。其中,两名女研究生更是遭遇了中暑、过敏、被蚂蟥叮咬、摔伤等近十次意外情况。尽管如此,全体成员依然坚持不懈。
通过这些工作,课题组厘清了1300多年来历代古梯田、古沟渠、古井、古坝塘、分水木刻等工程遗存的发展演变和时空分布特征,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从良渚的水坝到元阳的梯田,从芍陂的陂塘到洪泽的灌区,河海大学以水利学科为桥,连接着古今智慧。这些努力,不仅是对水利文明的保护,更是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治水理念的践行。正如良渚水坝中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河海人正用专业与担当,书写着新时代的“治水华章”,让流淌千年的水利遗产,继续滋养文明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