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水网密布、水系发达,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2025年汛期,该市接连遭遇多轮强降雨侵袭,但城市未现大面积内涝,农田灌溉有序推进,河湖安澜如磐。这份“稳”的背后,是淮安秉持项目为王的理念,水利建设高位运行,构建起防洪、排涝、灌溉、生态四位一体的现代水网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水安全”基石。
刘志钧 摄
重大工程筑基:从“百年一遇”到“三百年一遇”的跨越
机械轰鸣、车辆穿梭……金秋时节,在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交汇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关键节点工程——淮安枢纽水上立交扩建工程施工正酣。通过挖宽泓道、培高堤防、新增30孔地涵,淮安枢纽行洪能力从2270立方米/秒提至7000立方米/秒,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标志性、战略性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自2022年7月30日开工以来,建设者们战高温、斗严寒,抢工期、抓建设,用汗水和奉献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淮河流域洪水排泄入海通道,使洪泽湖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百年一遇大幅提高至三百年一遇。
除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外,淮安还全力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加固等重点工程建设。其中,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加固工程已完工验收。淮干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建设工程可研已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预计年内开工。
“筑世纪工程、保淮河安澜”,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先导段堤坝上的醒目大字在耀眼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淮安,因淮河而得名,取“淮水安澜、淮水永安”之意。 随着一项项水利工程在这片苏北平原崛起,实力守护淮河安澜。
管伟法 摄
城市防洪排涝: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升级
“以前暴雨后得等大半天积水才退,现在雨停一会儿,路面上就没水了。”回想起刚刚过去的夏天,家住清江浦区璟和名城的王大爷感慨道。
“不淹不涝”城市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近年来,淮安把“不淹不涝”城市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来抓,加快排涝河道治理、泵站建设、易涝点整治等防汛排涝工程建设,全力破解城市外排不畅和内涝积涝顽疾。
“‘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和防汛抗旱作为水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部门的第一要务。”淮安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牵头建设了经开区山阳泵站扩建、淮安区经二路泵站建设等15个项目,展开了一场场与时间的赛跑。经过建设者180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经开区山阳泵站扩建项目主体于去年6月底完工,将附近区域排涝标准提高至30年一遇。在今年8月26日的暴雨中,设计流量为每秒5立方米的淮安区经二路泵站,4台机组“火力全开”,将周边片区河道水位迅速降至汛限水位以下。
据了解,2024—2025年,淮安投资16.82亿元实施的35个“不淹不涝”城市工程项目,在今年主汛期前均已具备排涝能力并发挥效益。
赵启瑞 摄
民生水利润泽:从“保安全”到“促发展”的拓展
今夏,淮安持续晴热少雨。然而,盱眙县官滩镇侍涧村的种田大户们却一点不愁。因为,在新改造的盱眙官滩电灌站机组“催动”下,淮河水沿官滩干渠奔流而下,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去冬今春,淮安全力提速在建清水坝、运西、临湖、官滩、官塘等灌区改造项目及盱眙东灌区一级站更新改造建设进度,改造水源泵站3座,衬砌输配水渠道55条107.4公里,夏灌前全部投入使用。淮安大地上,一个个引水渡槽跨越南北、互济东西;一条条输水灌渠四通八达,滋养沃野,为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城市供水作为维系城市正常功能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安全运行的“生命线”。今年以来,淮安持续聚焦重点区域供水条件改善,加速建设金湖县增压泵站工程、盱眙水厂工程、涟水水厂工程、清江浦区城南水厂扩建工程、淮安区小型引调水工程等5个农村供水保障工程,计划更新改造管网102千米,推动形成“双源互补、互联互通”的供水格局。
河湖是城市的血脉,更是生态的底色。淮安加大幸福河湖建设力度,开展2025年49条(个)幸福河湖建设,推动城市建成区河湖今年基本建成幸福河湖。
从世界最大的“水立交”到田间地头的灌溉泵站,从城市地下的排水管网到乡村河道的生态治理,淮安正以水利工程建设为笔,精心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安澜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