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一袭白衣为盾甲》
8月19日是我国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深刻诠释了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从临床一线的救死扶伤到突发事故中的逆向冲锋,从偏远乡村的公益义诊到异国他乡的无私援助,一代代中国医务工作者,在守护生命的航程上从未停歇。
精技为刃,刻写生命新刻度。医学进步的长河,由无数个技术突破的台阶铺就。如今的临床医学早已不局限于缓解病痛,向着延长生命、提升质量的目标不断进发,背后凝结的是实验室里的彻夜攻关,手术台旁的毫厘较真,临床实践中的探索迭代。医务工作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将技术精进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微创手术在方寸之间修复复杂病灶,早产儿救治技术一次次刷新生命存活的极限记录,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使心脏停跳的病人在体外循环支持下重获新生......2025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分享的案例尤为动人,其团队用自主研发的国产二尖瓣夹,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完成微创修复,让老人92岁仍安享晚年。从治病救人到满足高质量生活,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这是技术突破的勋章,更是“技精于勤”的生动诠释。
仁心为炬,照亮人间冷暖。医道,不仅在于精湛的医术,更在于那颗充满悲悯与责任的仁心,这份仁心在当代中国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为化解“看病难”,多地医院增设夜间门诊、周末门诊;医疗资源下沉与对口支援,努力填平区域鸿沟;深入基层的义诊活动,让优质服务触达更多需要的人。安徽太和县医生夫妻吴磊和刘静,坚持摆设了九年“急救地摊”,累计教会10万人掌握基础急救技能,默默诠释着“德馨”的另一种模样。济世情怀跨越山海,始终与患者的心灵紧紧相连。援藏医生自备吸氧机,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守护新生儿;援疆专家通过“传帮带”,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本地的医疗队伍;江苏援青医疗队先后组织近400名先心病患儿赴江苏接受免费治疗......除了发达地区帮助欠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也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援助方式。从1963年派出第一支医疗队开始,截至2024年末,中国已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援外医疗队,其中有数十名队员牺牲在了异国他乡。2025年,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生张军桥为救落水民众献出宝贵生命,那一刻,扶危济困的本能冲破一切,在异国土地上撒下大爱的种子。
众志为基,共筑生命共同体。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营造尊医重卫的文明风尚,关乎全民福祉。致敬医者的奉献,更应思考如何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执业环境。暴力伤医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无端质疑仍在消磨职业热情,这迫切需要全社会以坚定的决心和切实的行动,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医疗机构需持续优化流程,为医生减负松绑,将对其身心健康的关怀落到实处;患者及家属当怀揣信任与理解,积极配合治疗,与医护人员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全社会应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念,摒弃对医生“神化”或“矮化”的极端态度,理性看待医学的局限性和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营造尊重医学专业、敬畏生命的氛围。唯有当医者在工作中感受到应有的尊严、安全与温暖,他们方能心无旁骛,将全部智慧与热忱倾注于救死扶伤的伟大事业,最终惠及千千万万的患者。
技乃医之器,德为医之魂,二者相融方成不朽医魂。愿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岁岁赓续,引领全社会携手共进,筑牢健康中国的坚实根基,让生命之光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