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见证发展,创新赋能未来。今天的江阴,正以创新为笔、以数字为墨,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江阴发布”推出“数说江阴”专栏,用数据说话、以实例印证,带您透过跳动的数字,看产业转型的“智”变、城市治理的“慧”能、百姓生活的“悦”享,感受“数”造未来的澎湃力量!
突破12亿美元!
奔流不息的长江
见证江阴这片热土的蓬勃生机
实际利用外资屡创新高的背后
看外资企业如何加码江阴“创新力”
今年上半年,江阴新引进外资项目30个,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2.14亿美元,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1%和无锡市的55%。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印证了江阴作为外商投资优选地的强劲吸引力。
走进智能化车间与尖端实验室,更能清晰感知产业跃迁的强劲脉搏——外资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将研发创新的根基深植于此,“江阴研发、全球应用”已然成为这座滨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在位于江阴高新区的贝卡尔特亚洲研发中心,科研的静谧取代了机器的轰鸣。中心总经理罗奕文手持一卷泛着冷光的Mega Tensile钢帘线,这是新近斩获国际轮胎技术创新卓越大奖“年度材料创新奖”的明星产品。材料学博士出身的他习惯用数据说话:“重量减轻20%,抗拉强度提升20%。”一减一增,意味着材料更轻更强,将有效降低轮胎重量,助力燃油车节能与新能源车续航。材料分析实验室里,10万倍扫描电镜下清晰展示着另一项专利产品“贝泰威”钢帘线的精妙:团队摒弃了在轮胎胶料中添加钴的传统做法,转而将钴精准“镶嵌”在钢帘线的镀层上。这项创新使钴用量骤降80%以上,同时提升了粘合表现和轮胎寿命,实现性能与环保双赢。
“中国轮胎行业使用的钢帘线创新技术,90%以上诞生于这里。”罗奕文的底气源于贝卡尔特的技术优势,更依托江阴深厚的产业沃土。自1992年落户以来,贝卡尔特累计在澄投资超10亿欧元。如今的江阴基地,不仅承担着集团在华半数以上产能,更形成了完善产业体系。其高“研”值尤为引人瞩目:作为比利时贝卡尔特集团海外首个研发中心,也是首批获评的省重点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贝卡尔特亚洲研发中心已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25项,另有10项在研。源自江阴的标准,正悄然影响全球轮胎行业的技术走向。
如果说贝卡尔特代表了材料领域的“硬核”创新,那么同在江阴扎根的安姆科亚太研发中心,则将软包装玩出了“花”。对于拥有160多年历史的包装巨头安姆科而言,这个2022年成立的研发中心年轻而充满活力,讲究的就是高效。安姆科集团大中华区研发副总裁王忠林目标非常明确:“上午谈创意,下午拿实样。”
从创意孵化到大规模生产,创新的流程在此被高度压缩。一条马路之隔的安姆科江阴工厂内,生产线高速运转,为周黑鸭、M&M’s巧克力等众多知名品牌提供包装。一个数字彰显其分量:中国市场每天流通使用的安姆科包装中,约有1亿个产自江阴。
在这里,每年催生数百种新产品,为现代生活量身打造:难撕易脏手的调料包变成了单手轻按即开的“秒咔”包装;过去需蒸笼加热的小笼包,如今有了可直接微波的自排气包装袋……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精准解决了中国消费者的日常痛点。然而,研发中心的视野早已超越本土。“我们在江阴开发的一款液体洗衣液包装新技术,已成功转移给安姆科印度公司,产品在当地市场反响热烈。”在王忠林看来,“江阴定制”已具备向全球输出的创新能力,成为安姆科全球网络中的重要创新源头。
贝卡尔特与安姆科的实践,正是外资企业加码江阴“创新力”的生动写照。吸引他们的,不仅是江阴坚实的产业基础、高效的营商环境和成熟的供应链,更是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基因、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鼓励创造的浓郁氛围。
依托于此,外资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江阴的创新生态,实现多方共赢。外资企业得以贴近中国市场,敏锐捕捉需求、快速响应创新,显著提升全球竞争力。对江阴而言,高能级外资研发中心的落户,带来了领军人才、前沿技术与管理理念,有力提升本地产业创新能力和全球价值链地位,为“科创江阴”注入强劲动能。全球消费者与产业也正通过跨国网络,受益于这些源自江阴的创新成果。
亮眼的外资数据印证着江阴的开放活力;而外资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的全球流动,则彰显了更深层、更具长远价值的发展实力。这座制造业强市,正借助“外智”力量,稳健推动着从“江阴制造”向“江阴创造”的跃升。
长江奔流,创新不止
江阴外资的“含智量”故事
精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