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科技成果转化中“动力不足、支撑薄弱、过程不畅”等链条梗阻,无锡市以体系化新政破局突围。近日,《无锡市促进全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以12条硬核措施支持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转移转化,全方位覆盖科技成果供给端、需求端和服务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构建起覆盖“成果供给—中试孵化—产业落地”全周期政策矩阵,为太湖湾注入澎湃新质生产力。
聚焦堵点,“攻破”成果转化全程梗阻
将时间回溯到2022年,从当年起,无锡市就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虽然很多政策文件都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容,但并没有体系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政策,针对性、精准度和影响力都较为有限。
前期调研中发现,无锡的科技链上存在着转化动力不足、成果不优、支撑不够、过程不畅、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以医疗卫生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例,链条上存在着不少堵点和痛点。
“转化动力不足,转化启动困难,转化能力也有待提高。”无锡市卫健委副主任卢军英坦言,一方面,之前的相关政策到了医疗机构的实施层面存在一些操作细节上的障碍,医务人员开展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缺乏专业的中试平台和资金支持,一些优秀科技成果缺乏展示平台,无法得到企业的关注。
一套针对各个环节梗阻的全链政策措施应运而生。最新出台的《无锡市促进全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针对各个“堵点”新增了不少政策点并加大资金投入。围绕成果“从哪来”的问题,《若干措施》提出建立“驻校技术经理人”“项目经理人”等机制,组织实施“无锡青年科学家支撑计划”,将优秀技术转移人才纳入“太湖人才计划”。围绕科技成果“到哪去”,政策支持重点科研平台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根据技术交易实际成交额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鼓励高新园区企业承接高能级科研平台成果,对实现落地转化的创新成果项目,每项最高奖励50万元,单个企业年度最高奖励500万元。
“政策措施针对性很强,在制度设计、支持保障和服务创新上都有了突破。”无锡市科技局局长陶波介绍,本次政策优化更加注重“实效”。比如,对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的科研成果,侧重点由“重奖”变为“转化”,鼓励获奖的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在布局技术转移生态体系方面,强调建立科技成果早期孵化服务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服务机构或个人,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奖励。推动设立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探索“先投后股”等方式,支持高校院所重大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锻造尖兵,培育成果转化中坚力量
短短一年多时间,近20家清华大学背景的硬科技公司在锡山落地,40余家锡山区重点企业与清华大学达成技术合作。这只是锡山区与清华大学“清锡未来行动计划”自2023年底启动以来的部分成果。在这些开花结果的技术背后,活跃着一支“清华系”技术经理人团队。清华大学专门在锡山注册成立了一家技术经纪公司——清控技术转移(无锡)有限公司,开展实体化运营,提供一站式服务。
“科学家是实验室里的‘王者’,却可能是工厂和市场的‘青铜’。”在清控技术转移(无锡)有限公司总经理祝丽萍看来,“好教授”不等于“好老板”,产学研合作项目并非都能实现产业化。清控技术驻扎锡山的8名技术经理人,都是985高校工科硕士毕业,并有3年以上硬科技赛道工作经历。他们根据锡山区产业定位,为锡山企业“量身定制”技术转移服务,引进一大批技术成果在当地转化。
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中坚力量,技术经理人架起了技术与产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十多年来,无锡聚集起1000多名初、中级技术经理人,但高级技术经理人寥寥无几。直到去年无锡市举办首期高级技术经理人培训班,才有了首批70多名自主培养的高级技术经理人。
针对技术经理人队伍培育这一无锡成果转化链上的薄弱环节,《若干措施》明确要健全各类技术转移人才培育、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支持在锡高校开设技术转移转化相关课程,开展高层次技术经理人交流培训,并首次提出将优秀技术转移人才纳入“太湖人才计划”并予以高层次人才奖励。接下来,无锡市还将开展年度优秀技术经理(纪)人评选,对提供技术成果交易服务并实现转化落地的优秀技术经理(纪)人,按技术交易合同实际成交额的2%给予最高50万元奖补。
“对于技术经理人来说,无论是从个人荣誉的角度还是奖励支持的层面,都是非常大的突破。”江苏阳光惠远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成果转化部总监施毅是无锡市培养的首批高级技术经理人之一,他认为,《若干措施》对于技术经理人执业积极性的提升有非常好的激励作用,能更好调动技术经理人为无锡的成果转化服务。他也期待接下来出台新政施行的具体细则,真正将措施落到实处。
深挖源头,体系化捕捉优质成果
高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活水”,是打通产学研用链条的关键一环,无锡的高校中也蕴藏着科技成果的“宝库”。据统计,依托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南大学已培育企业1300余家,江大科技园内,在孵企业178家,上市公司15家,总市值超1200亿元。江南大学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已连续5年举办,平均每年新贡献30家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100%落地无锡,已经有125家公司完成注册,注册资金达到7.9亿元。
打开高校的科技成果“库存”,打破高校院所的成果转化制度壁垒,《若干措施》提出组建无锡技术转移高校院所联盟,建立“驻校技术经理人”机制,主动捕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支持高校院所人才团队带科技成果创办、领办科技企业,经评审择优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与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结合出资转化企业、“先使用后付费”等,强化市场牵引和利益共享机制。
“‘先使用后付费’怎样防止合作企业把科技成果转到未知的第三方公司?‘驻校技术经理人’由谁来发工资、怎样考核绩效?这些措施落到实际操作层面需要更具体的细则及条件来支撑和约束。”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副主任周景文建议,《若干措施》在释放利好的同时还需要思考行之有效的操作细则,才能真正发挥出实效。
从无锡市教育局了解到,根据《无锡市促进全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无锡市教育系统也制定了《关于促进在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进一步细化。比如提出建立专兼职、双聘制、特聘岗位等柔性引才机制,加快培育高校中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无锡市还将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无锡市校共建高校重点任务和无锡市属高校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探索设立在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基金,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同时,改进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和职称评聘标准,鼓励在锡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内设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