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鼋头渚景区长春桥左侧山坡间,一处隐于绿树中的老宅正在悄然焕新——这座于1923年由无锡近代民族资本家杨翰西建造的“涧阿小筑”,曾是周边名流的会客厅。如今,它化身品茶空间,游客坐在窗棂前品茗时,眼中尽是美景。近年来,无锡对老宅的“唤醒”已从改造单体建筑延伸至全面激活城市文脉。2024年,“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今年,新一轮活化计划正陆续展开。
老宅更新
历史场景成为生活场景
初夏的鼋头渚,太湖碧波轻抚堤岸。沿着长春桥蜿蜒而上,一座素雅的木质建筑悄然浮现,门楣上“涧阿小筑”四个字在暮色中沉淀着岁月的包浆。这座始建于1923年的老宅,西洋式宾馆格局中藏着江南园林的精巧——天井引太湖风入室,回廊衔山水景入画,百年前文人雅士在此品茗论道的场景,仿佛仍萦绕于梁柱之间。
“经过这里十几次,都没发现这片屋檐下藏着故事。”常来鼋头渚写生的市民陈先生感叹道。现在的“涧阿小筑”保留了民国时期雕花窗栅的肌理,内部空间被解构为开放式茶席。游客可临窗而坐,看太湖帆影,嗅荷香穿透百年时光。更妙的是,建筑周边的万浪桥、摩崖石刻等23处景点同步完成文化提升,老宅不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串联起一条“可阅读”的景观长廊。“老宅活化不是随意地涂脂抹粉,而是让历史场景融入生活场景。”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涧阿小筑”从废弃老宅变身品茶空间,它承载的不仅是建筑生命的延续,更是无锡人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新想象。
跨界融合
老宅破圈探索更多可能性
近年来,无锡致力于激活文化遗产资源的多重价值,不少老宅院正从文保单位向文化空间、文化环境转变,在硬件更新中实现内涵焕新。
“去年年初,我在网上无意间刷到钱锺书故居焕新的视频,便萌生了来无锡的念头。来了才发现,这里的老宅个个都是文化宝藏。”来自青岛的插画师晓氰每年都会来无锡采风。
惠山古镇的李公祠化身“一尺花园”咖啡空间,祠堂的雕花门廊与现代外摆区无缝衔接。游客手捧咖啡穿行于百年楠木厅,旧时祭祀场所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新中式”客厅。“在山水园林里品茶聊天,这种体验太珍贵了。”一位上海游客笑着与友人分享。东林书院更将“风声雨声读书声”化为文创基因:弓河沿岸广场免费开放,“再得草庐”变身雕版印刷体验馆,研发的“状元笔墨”套装长期稳居景区文创销量榜首。
这种转变背后,是保护理念的迭代升级。从最初的单纯修缮立面、改善环境,到如今深挖文化基因、重构功能价值,无锡走出了一条“以用促保”的创新路径。江南大学教授朱蓉指出:“老宅活化不是单点修复,而是将城市记忆嵌入当代生活,让历史街区成为有温度的社区。”
转化理念
不止活过来,更要火起来
2025年开年,梁溪区发布《无锡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管理办“产业合伙人计划”工作细则》,首次将30处古建老宅推向市场,邀请企业、文创团队以“合伙人”身份参与运营。“我们不再满足于让老宅‘活过来’,更要让它们‘火起来’。”梁溪区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3月,无锡博物院正式受捐云薖园后,这座近代民族工商实业家杨味云建造的私家园林启动全面整修,如今以“园林+艺术展陈”的定位成为城市文化客厅,吸引市民纷至沓来。
记者采访获悉,鼋头渚万方楼、梅园宗敬别墅等老宅将有一系列提升、改造计划。正如鼋头渚景区相关负责人所言,每一栋老宅都是节点,串联起历史、当下与未来,让城市的文脉在创新传承中永续流动。(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