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驾驭无人机穿梭街巷,成为守护城市的“空中鹰眼”,他深耕技术攻关,让创新成为警务实战的“利刃”,他传承父辈蓝天情怀,用智慧之翼书写青春担当。27岁的公安部警用无人机培训教官、惠山公安分局情指中心民警徐嘉聆,用创新破题、以实干作答,拿过全国警航比武一等奖,攥着两项国家专利,更把父亲的“蓝天梦”书写成了守护平安的“空中答卷”。
“咱爷俩守同一片天”
“嘉聆,快来看!”儿时,曾是空军的父亲指着空中呼啸而过的战机告诉徐嘉聆,“你看这机翼的弧度,每一寸都得精准,就像做人做事一样!差一点,都不行!”退役后的父亲从“天空蓝”换上“藏青蓝”,成了江阴公安的一员。
长大后的徐嘉聆也如愿考上了警校、穿上了警服,年幼时的耳濡目染,让他从小就有一个“警航梦”。警校期间,徐嘉聆便全心投入到了警用无人机实战应用,曾代表警校出战全国警航比武,一举夺得应急救援科目一等奖。
2020年,徐嘉聆毕业后成了惠山公安的一员,他在多次应急演练中,发现传统无人机存在装备搭载难、远程控制弱、实战响应慢等问题。他带团队泡实验室,零件装了拆、拆了装。队友熬红了眼劝歇,他举着图纸坚持:“再试一次!调整T棍斜装角度,能增效还精准。”
“警用无人机机载T棍控制组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那天,他把证书发给父亲:“爸,咱的‘警航事业’又进步了。”两年后,他又突破技术瓶颈,再次斩获国家专利。
“练飞行,是给战友搭好天眼”
“练不为赛,只为战赢!”徐嘉聆的训练日志里,每一页都写满对实战的应用。为练四面悬停,他顶着正午太阳勤练不辍,汗水浸湿操控杆仍不松懈;为掌握穿越机越障,他主动向行业专家请教,不断打磨实战技能。他写道:“警航不是表演,每个动作都要用在实战。”
在一次抓捕中,嫌疑人逃入险峻山林,徐嘉聆带领团队启用自主研发的“野外搜索空地协同平台”,无人机实时图传、AI识别与地面警力定位深度融合,24小时不间断巡航锁定目标,引导地面力量快速合围。这场行动不仅抓获嫌疑人,更开创了空地协同作战新范式,让科技真正成为“制敌利器”。
作为全省少数全机型持证飞手之一,他手握公安部警航B1、B2执照,精通固定翼、多旋翼等多种机型操作,2025年获评公安部警航教官,拿下全省警航实战大练兵个人全能奖,还作为调度员指挥“太湖之鹰”行动计划演练,助力无锡公安获得全国警航比武创新应用场景演练一等奖。
当培训时有民警问:“穿越机怎么才能绕开障碍物?”徐嘉聆从不直接给答案,而是拉着人到训练场:“记住,眼睛盯着屏幕,心里得装着地面的战友。”说着他操控无人机在楼宇间灵活穿梭,“你看,刚才那个拐角要是过不去,地面搜捕的战友就得多等一分钟,实战里时间就是生命!”
“雁阵齐飞,方能致远”
“一个人飞得再高,不如一支队伍飞得更远。”作为惠山公安分局警航工作负责人,徐嘉聆深知“传帮带”的意义。他牵头制定《惠山分局警用无人机管理使用规范》,建立“一机一档、一飞一案”制度,让无人机勤务融入日常接处警;协助起草《无锡市涉无人机警情处置指引》,为应对“黑飞”风险提供制度支撑;针对基层“不会用、不敢用”的难题,他送教上门20余场,开展三维建模、夜间搜索等专题培训,覆盖民辅警超300人次。
去年,阳山派出所组织山林地区人员搜索培训,民警小侯向他请教夜间搜捕技巧,徐嘉聆当场演示热成像搜索的参数设置:“草丛里小动物都能显示,搜人就靠它!”后来小侯用这方法半小时找到迷路老人,特意给徐嘉聆报喜。徐嘉聆在日志里写道:“育警像种树,看着他们成长,比自己拿奖更开心。”
如今,徐嘉聆带领的“惠飞战队”年均执行任务超500架次,协助破获刑事案件160余起。看着队员操控无人机升空,他总想起父亲的话。他写道:“从追战机的孩子,到带队伍的教官,我始终记得,守的是同一片天空,护的是千万家平安。未来,还要带更多人,把这片天守得更牢、更暖。”(陈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