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无锡大地铺展出一幅壮美的丰收画卷:水稻进入集中收割期,田间地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稻农们正开着收割机抢收水稻,望着一颗颗饱满的稻谷落进车斗,丰收的喜悦挂上了他们的眉梢。
“今年的水稻长势特别好,粒粒饱满,一亩田能收600公斤,又是一个丰收年!”江阴市为农农机合作社负责人臧红燕手捧金灿灿的稻米,向记者分享着丰收的喜悦。她种植的水稻品种为“南粳46号”,是江苏省农科院精心培育的品种,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这款大米蒸煮后晶莹剔透、柔软滑润,就算冷却后也不失筋道,吃起来就是咱们无锡人记忆深处的‘家乡味’。”臧红燕介绍。
谈及种植历程,臧红燕打开了话匣子。早年,她与丈夫靠着开收割机为周边城市的稻农收割水稻,在忙碌的劳作中,他们默默积累种植经验、观察市场需求。后来,在无锡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与支持下,夫妇俩果断承包土地,从最初160亩的试种规模,逐步发展到如今2000亩的规模化种植基地,产出的稻谷直供宜兴两家大型米加工厂,形成了稳定的产销链条。
“农业种植离不开科学指导,咱们无锡的农业服务特别到位!”臧红燕告诉记者,无锡市农业农村局会定期组织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土壤 “把脉问诊”,根据土壤特性推荐最合适的种子和肥料。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任何技术难题,她只要打去电话,农业专家就会第一时间赶来指导,为高产丰收筑牢了技术根基。
如今,合作社的硬件设施也日趋完善。臧红燕指着不停运转的烘干设备说:“我们自有多台烘干机,24小时不间断作业。刚收割的湿谷能及时烘干,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和场地,还大大缩短了处理周期,有效提升了水稻烘干品质,避免了粮食霉变损耗。” 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合作社还主动为周边村民提供水稻收割、谷物烘干等便民服务,带动邻里共同增收。
展望未来,臧红燕自信地说:“现在我们的种植规模、技术水平和硬件设备都已成熟,下一步希望能打造属于自己的大米品牌,让无锡的优质大米走进更多家庭,让更多人尝到这份地道的‘江南米香’。”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无锡稻农正以小稻谷撬动大产业,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金黄的稻浪中,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在无锡广袤农村徐徐展开。(杨晨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