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无锡南长街的青石板路上,老建筑鳞次栉比,仿佛时光在此停驻。其中,一栋气派的老宅静静矗立在街角,若不细看门匾,很难将它与记忆中那个总是排着长队、飘着肉香的老店联系起来。
“这是王兴记呀!”不少路人驻足观看。推门而入,更是一番新天地。一楼是敞亮的堂食区,热气腾腾的馄饨与小笼包依旧是人气担当;往里走,文创区陈列着各式帆布袋、明信片等,俨然一个微型文化展厅;转角处,甜品柜台里摆着精致的江南茶点。而在二楼的茶室包厢更是雅致,有吴侬软语的评弹声隐隐传来。
王兴记的故事始于1913年。那时的王兴记,在无锡崇安寺升泉浴室旁只有半间门面,摆着几张方桌、几屉蒸笼,却因一口鲜甜的小笼包,拴住了几代无锡人的胃与心。而这其中的奥秘,就藏在一代代老师傅的手工技艺里。
“无锡小笼包讲究皮如纸、馅如珠、形如菊。打褶时拇指不动,食指往后拉,每一下力道都要均匀。”无锡小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政华介绍。只见他手指翻飞,不到半分钟,一只标准的小笼包便成型了:18个褶子,口若鲤鱼嘴,形如菊花绽。
传统的无锡小笼包总是白白软软,而在这里,王兴记与江苏省茶叶研究所合作推出了五色小笼包。每笼五只包子,颜色各异,口味也各有千秋:鲜肉、蟹粉、绿茶。其中,绿茶小笼的面皮中融入了绿茶粉,蒸熟后透出淡雅的绿色,咬开一口,茶香与肉香交织,清新不腻。一位年轻的食客在一楼打卡完五色小笼包,又去二楼品茶听曲。“从前觉得王兴记是爷爷奶奶那辈来的地方,现在觉得,这里也能成为我们的‘新据点’。”他高兴地说。
“我们不只是卖小笼包,我们希望在坚守老味道的同时,可以传播无锡的特色文化,让更多人体验到地道的江南味。”王兴记南长街餐娱综合店负责人黄松表示。从市井小门店到如今堂口面积超5000平方米的“文化会客厅”,王兴记完成的不仅是空间的扩张,更是一场从传统食肆到生活空间的破圈。
如今,王兴记正以一种更开放、更年轻、更文化的方式,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江南叙事。当你再次走进王兴记,不妨慢下来,吃一笼小笼包,品一壶茶,听一段评弹,逛一逛文创。你会发现,这里不只是一家老店,更是一座活着的江南文化博物馆。(叶肖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