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岁的小原(化名)因下体不规则出血,一度被怀疑为“性早熟”。然而,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经过系统检查后,医生确诊她患上罕见的“宫颈透明细胞癌”。手术与放化疗虽能挽救生命,却可能永久损伤卵巢功能,导致其丧失生育能力。危急时刻,医院专家团队迅速行动,通过微创手术切除宫颈癌病灶,同时借助卵巢组织冻存技术,为她保存了珍贵的“生命种子”。
幼女异常出血,罕见病因浮出水面
三个月前,小原的妈妈陈女士(化名)发现女儿阴道出血,起初未予以重视。数月后,小原的出血情况复发且出血量增多,还伴有血块,持续数日不断。陈女士带女儿就医,医生初步判断为“性早熟”,但治疗后效果不佳。
为明确病因,陈女士带小原前往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找到妇科(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陈瑜。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陈瑜怀疑出血并非源于“性早熟”,更可能与生殖道肿瘤或阴道异物相关。在与家长充分沟通后,她建议为小原进行宫腔镜检查。检查结果证实了推测——小原宫颈部位存在占位性病变,病理活检进一步确诊为“宫颈透明细胞癌”。
据该院妇科(肿瘤科)主任医师赵敏介绍,宫颈透明细胞癌是宫颈癌中的罕见类型,与常见的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无关,且不涉及性行为因素。由于患儿无性生活史,无法表现出成年患者“接触性出血”的典型症状,仅以不规律阴道出血为表现,因此极易被误判为“性早熟”所致的月经。
治疗与保育并重,多学科协作定方案
“宫颈透明细胞癌”的诊断,让年仅8岁的小原一家陷入阴霾。
“制定治疗方案时,我们心情沉重。治好癌症是首要目标,但如果因此让孩子失去做母亲的权利,将是她一生的遗憾。”赵敏回忆道。手术及后续的放化疗虽能清除癌细胞,却可能对卵巢造成不可逆损伤,导致功能衰竭。
在家属忧心如焚之际,赵敏团队提出关键解决方案——卵巢组织冻存技术。她向家属解释:“这是目前唯一能为儿童及青少年肿瘤患者有效保存生育力的成熟方法。我们可通过微创手术切除宫颈癌病灶,同时获取部分健康卵巢组织,进行体外超低温冷冻保存。待患儿痊愈、身体条件允许后,再将组织移植回体内,恢复其生理功能。”这一方案重新点燃了家庭的希望。
一场以守护未来为核心的跨学科、跨院区协作迅速启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自2024年7月已成功开展本地首例卵巢组织冻存术,并为7名肿瘤患者保存了生育力,但为如此低龄的患者实施该技术尚属首次。医院高度重视,由院长顾燕芳亲自牵头,多次组织多学科诊疗讨论,汇聚妇科、肿瘤科、生殖医学中心、麻醉科、病理科、影像科专家及特邀的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专家,共同制定周详的手术方案与应急预案。
考虑到患儿年龄小、组织脆弱、手术耐受性差,团队充分评估后,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专家会诊讨论,最终确定采取“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右侧卵巢组织冷冻+左侧卵巢移位术”。该方案可在切除癌变组织的同时,最大限度保存健康卵巢功能,实现治疗效果与生育力保护的双重目标。
团队通力协作,精细化手术采“种子”
手术室内秩序井然。麻醉科主任医师张邓新亲自实施麻醉并全程监护,确保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赵敏带领团队,与她的老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胡卫国密切配合,精准推进手术。
“又快又好地切除病灶是手术核心,以最小创伤获取足够数量、高质量存活的卵巢组织同样关键。”赵敏介绍,手术过程极为精细,如同在珍贵土地上采集“生命种子”。团队借助腹腔镜精准定位卵巢组织,谨慎避开血管,完整切取长1—2厘米、厚1—2毫米的卵巢皮质。这块微小组织蕴含数万个未发育的原始卵泡,是小原未来生育希望的寄托。
随后,医生将左侧卵巢“移位”,重新固定于盆腔较高位置的髂窝区域。此举旨在使其远离后续可能的放疗区域,进一步保护其体内存留卵巢的功能。
整台手术中,团队配合默契、操作轻柔迅速,力求将患儿身心创伤降至最低。随着承载未来希望的粉红色卵巢皮质被成功取出,这场生命接力的“第一棒”顺利完成。
24小时千里转运,生命种子安然“冬眠”
卵巢组织离体后,细胞活性随时间递减,24小时是处理与转运的“黄金窗口”。手术结束后,这份珍贵组织立即被置于装有特殊保护液、恒温4—8℃的专业低温转运箱中。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从无锡延伸至千里之外的北京。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与北京妇产医院阮祥燕教授团队早已建立畅通协作机制,绿色通道全程开启,专业护送团队携带实时温控设备,确保转运环境稳定。
“我们必须确保这份组织如同‘尊贵的旅客’,一路畅通无阻,始终处于适宜环境中。”赵敏介绍,这种跨地域、多机构的高效协作,离不开国内日益成熟的“生育力保护网络”体系。
术后的小原,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护理与家长耐心呵护下,第一天即可下床自由活动。而小原的“生命备份”,已在零下196℃的液氮中进入漫长“休眠期”。它将静静等待,待小原战胜病魔、健康成长之日,再被唤醒并重新植入体内,续写她作为完整女性的生命篇章。(葛惠)
